香型分類也是白酒分類的組成,但考慮到這是各種分類的重中之重,分離出來專門隆重推出。白酒迷們即使聞不出新味,同我復習幾遍白酒的香型,權當置身在酒香國里再陶醉。
介入中國獨特的香型分類前,我以為很有必要,展示展示白酒的傳統釀造工藝。綜合方方面面的資料,我列出九道程序,從頭到尾連著展示。
一是原料處理。主要是選擇主打原料及配料,改造成適宜制酒的狀態。二是精碾或粉碎。根據原料的特性,確定碾碎的程度。三是蒸煮。要求外表蒸透,熟而不黏,內無生心。四是冷卻。用揚渣或涼渣的方法,迅速冷卻熟料,達到適宜微生物生長的溫度。五是拌曲。加入酒曲混合均勻,堆積糖化24小時,然后蓋上麻袋或布匹。六是入窖發酵。主要掌握溫度,上升到36攝氏度,即可結束。七是蒸餾取酒。將含酒精的蒸汽收入管道并進行冷凝,從而形成高酒精含量的酒品。八是窖藏。將新酒封存于陶制酒壇,貯藏在地窖里。經過老熟和陳釀,可用作酒基。九是勾兌。通過物理辦法,將不同種類、不同產地、不同年份的酒基,按一定比例進行混合調整,從而達到不同酒質標準的成品酒。
另起一段,為的是重申大家關切的問題:勾兌,并非簡單地酒基加水,而是僅次于發酵過程的重要工序,它會根據品質需要加入些佐料,直接決定著成酒的品質。把勾兌上升到藝術高度,也半點不為過。
話歸正傳。白酒的香型分類,不同版本著述里,各有各的說法,讀起來好像都理直氣壯。少者分三種,多者分十種以上。我覺得,分三種太片面,有的香型涵蓋不進去,而分十種以上則涉嫌濫分類,為的是給某種白酒冠個門派。其實,有的酒已含在基本分類里,沒必要自立門戶。概括現有的分類成果,我以為分五類最為恰當,聽咱娓娓道來。
首先點評醬香型白酒,不應是茅臺的代名詞。
它的釀造細活挺技術的,干脆放下不表,只說它的味道。醬香酒的第一特點,當然是醬香突出,若缺乏了醬香味,酒也要變香型。它色澤微微發黃,氣質幽雅細致協調,酒體醇厚柔綿,香而不艷,柔而不淡,倒入杯中過夜,香氣持久不失,具備“扣杯隔日香”的風范。
若說醬香酒的杰出代表,非茅臺莫屬,許多時候人們說醬香往往特指茅臺,或稱茅臺味。我不否認茅臺酒的杰出,但它有多大代表性,則時常產生懷疑。原因是,茅臺酒屬于貴族酒,它高高在上,有幾個普通百姓喝得起?即便勒緊腰帶買上兩瓶茅臺招待親家,沒準買到非茅臺。所以呀,我嚴重抗議“醬香言必茅臺”的思潮,似乎除了茅臺酒,其他品牌就當不了代表。或許某種醬香酒不太杰出,或許名氣并不張揚,但只要老百姓喝得起,就有資格當醬香型代表。我向掌握香型定義的業內人士呼吁,草根醬香型酒更具說服力。
我到過貴州,當地普通老百姓很少喝茅臺酒,個中原因百八十條,其中價位因素排在第一位。茅臺酒對普通百姓來說,僅僅是個符號招牌,可望而不可喝。既然多數百姓喝不起,讓茅臺掛帥醬香型酒,應當是不接地氣。
北方人一般不愛喝醬香型酒,偶爾喝次,覺得挺舒服。我雖然喝過茅臺酒,但真正認識醬香型酒,是從郎酒開始。喝這款大眾酒,沒有心理負擔,能喝則喝幾杯,若是香型不對胃口,可以換合適的酒。而茅臺擺在桌面,憑著它的偉大形象,誰好意思棄掉而另求新歡呢。
我感慨醬香型代表的曲直,并非對茅臺酒懷有深仇大恨,只是想表達這樣一種意念,選代表不要太“唯名是從”,應給大眾品牌白酒一席之地。
其次解讀濃香型白酒,要喝應喝地方酒。
望“濃香”思義,就可悟出心得,它的味道體現在窖香濃郁。濃香把持酒的走向,然后才可再現其他特點。什么入口要綿要甜,什么清洌甘爽,什么尾凈余長。若簡化之,可用六字經概括,即:香、醇、濃、綿、甜、凈。
濃香型酒選代表時,也犯下醬香型的錯,專揀名氣大的酒亮相,嚴重忽略地方酒入圍。最常見的是瀘州老窖特曲和五糧液,它倆的排序互有先后,大概和著書立說者立場有關。我把瀘州老窖排在前邊,確實出于對它的偏愛。
在我喝酒的初級階段,伴著瀘州老窖前行。我故意把“特曲”省掉,特曲屬于高檔酒,憑工薪收入絕對舍不得買。所謂的瀘州老窖是在玩文字游戲,專指瀘州老窖二曲酒。從懷舊角度講,瀘州老窖當香型門戶代表符合我意。轉過身找五糧液,這酒是好,很上檔次,也符合北方人的口味,但同樣犯下茅臺當代表的問題,能有多少尋常百姓可輕易地親吻它?五糧液與茅臺的缺失點,匱乏親民的大眾低檔酒,若有瀘州二曲以下價位的酒,至少能麻痹百姓的雙眼。
我待酒有點憤青心態,當有人談及白酒香型,尤其尋問濃香型白酒的前因后果,我置之不理五糧液的存在,愛用地方酒說事。這樣既能聯系實際,還可現身說事,又間接為當地白酒揚名,何樂而不為。比如在滄州,當今盛行三種酒,分別是獻王酒、三井十里香酒和老滄州酒,它們同為濃香型,其實也不生產除濃香外的其他香型酒。滄州人就愛濃香型這一口,趕上口味執著者,白送給醬香型酒都不要更不喝。這三種酒各具特點,廣告語就那么幾個詞,但都擺脫不了濃香型的籠罩,喝慣了以后,與喝瀘州老窖、五糧液沒啥本質區別,甚至比喝大牌酒還順口。誰若有意嘗嘗,請來找我,免費喝,肯定要打酒家的牙祭。
再次正侃清香型白酒,它的老大汾酒太有個性。
這型酒的特點可用四個字概括:清、正、甜、凈。具體形容是這樣的,清香純正,綿甜柔和,余味爽凈。由于清字主打,凈字收尾,決定清香型白酒有點清高,不太隨和大眾口味。喝慣了它,再喝別的香型酒就覺乏味;若是喝不慣,半口下肚,便拒絕于嘴外。
汾酒是清香型的典范,它的個性并非來自牧童那一指,而是它能高能低。高,可入大雅之堂;低,又能和尋常百姓結盟。關鍵是若遇執著者愛上汾酒,便再也分不開。
我認識一位企業老板,因業務需要,他常年奔波在酒場,用酒當中介實現他的豐收夢,每每都能收到效果。此公喝酒有個毛病,無論參加什么場合,即使他請客坐在副陪的位置,除汾酒外其他任何酒全不喝。或者桌上人迎和他,正好兩廂情愿。若無人捧場,他便喝自帶的汾酒。為了滿足自己的嗜好,他的轎車后備箱里,經常備著老白汾酒。
汾酒屬于八大名酒之一,但它的區域性很明顯,在不盛行的地方喝汾酒,那是彰顯個性的行為。我注意觀察過周邊喝汾酒的人,他們不大愛言語,喜歡獨來獨往,冷卻眼睛看世界,這正對應汾酒的性情,算是對眼了。我為汾酒鼓與呼,也和我喜歡喝汾酒有關,那清正淡雅的感覺,會繞嘴三個小時。可惜的是,我們這疙瘩,汾酒始終成不了主流酒,若不是成心淘酒,喝杯汾酒很不方便。
紅星二鍋頭也是典型的清香型,它的最大意義在于,可以擯除貴賤高低窮富大小的界限,什么身份的人都可加入喝的行列,而且抄起小瓶子對嘴吹,還省去往杯里倒酒的麻煩。對瓶言事,自有歡樂憂郁在心頭。
我有些納悶,衡水老白干明明是清香型的傳承者,可為啥卻自立山頭,去開創老白干香型?或許專家和有關部門認可了,或許粉絲們的強烈要求,不過我認為,再新潮的酒旗,也喚不出古老的記憶,還是主動歸隊為好,那張新旗不好耍。
再再次,盲視米香型酒,因它是小眾酒,出不了小地域。
我知道米香型白酒的代表,它是桂林三花酒。前些年去桂林旅游,聽女導游忽悠過。可能小姑娘不會喝酒,一直忽悠不到點上,沒能打動我的酒興,也就錯過以嘴試酒的機會。當時沒覺得不妥,回家后著實遺憾了幾天。
按理講,沒喝過酒就沒有點評權。我同意,正因為沒喝過米香型白酒,才把點評自嘲為“盲視”。為了撰寫這點文字,我特意轉了幾家白酒超市,卻未找到桂林三花酒,只好到書本里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