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對于中國酒行業來說,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一方面新的“十三五”已經開始,而另一方面,行業的深度調整已經初見成效,高端酒已經走出盤整,二三線品牌正面臨充分集中與戰略選擇的新機遇。面對新形勢,行業內部對未來的研判也百家爭鳴,如何把握時局與機會,是行業面臨的新問題。
歸結起來,行業爭鳴的焦點主要集中在幾大方面,白酒、啤酒等過往的主力酒種是否還能占據行業的主導地位?今后五年,這些行業主力是否還能保持持續快速的增長勢頭?幾年的行業調整,會給酒業帶來哪些不確定的因素?
雖然身處兩個五年規劃的交替更迭期,去年下半年以來風卷殘云般而來的進口葡萄酒、啤酒熱潮還是令不少業內人士喜憂參半。可喜的是,這場由進口酒引發的浪潮終于以意想不到的方式令酒業重新回到快消行業的前列;憂慮的是,這場幾乎沒有終點的中、外產品競爭又將令本土行業面臨現實的競爭。
而對于不同酒種、不同規模的企業、不同處境的廠商來說,今后的五年,將是決定企業命運的五年,能否順應市場發展,趕上前行的經濟列車,是必須邁出的重要一步。
剛剛過去的中國酒業協會年會上,不少與會代表都有這樣的感嘆:位于酒業前列的行業龍頭企業的數據越發亮麗,但自己接觸到的不少二線品牌仍舉步唯艱,行業報告中的數字與進步似乎距離自己仍很遙遠,不少企業對行業現狀的判斷仍不容樂觀。
為什么感受會有如此的差距?這恰恰說明了未來五年,酒業的市場與規模將越來越向集中發展,過去松散的普惠式業態將發生根本性的改變。行業增長的機遇將越來越向擁有規模優勢的名酒企業靠攏,不同狀態的企業的遭遇也將截然不同。而這本身,也正是酒類行業調整、創新的目的與意義所在。
酒水行業2015年上市場公司數據已經初現端倪,數字的背后正在行業發展的具體體現,結合行業與經濟的宏觀走勢,上市酒企也正面臨著新的考驗;而商家聯合的步伐也在市場的推動下不斷發展。除了傳統的一線名酒,以古井、牛欄山為代表的部分區域強勢品牌,已經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了業績的增長,大多數上市酒企也都實現了銷售與利潤的增長,中游酒企的業績正在向好的方向發展,而這部分企業將是今后五年酒業發展的關鍵。培育區域型強勢酒企是實現行業整體上行的重要一步。相信行業整體的上行,會隨著這部分企業的發展得以實現。(本文選自《中國酒業》雜志2016年第05期)
李澎,《中國酒業》雜志副總編,資深酒業媒體人。中國酒業協會名酒收藏委員會副主任,從事酒業快銷、IT電商、自動識別等眾多專業媒體新聞報導及出版工作多年,曾主持編寫《中國酒業課題研究匯編》(2011-2012)、《2013中國酒業研究報告》、《中國酒業發展現狀白皮書》(2013-2014)等行業出版物。
精彩內容推薦
點擊查看
免責聲明:本公眾平臺轉載自其它媒體或個人的文章,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臺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我們將力所能及地注明初始來源和原創作者,如果文章作者認為本公眾平臺某部分內容有侵權嫌疑,敬請在5個工作日內以書面形式通知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更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