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華味美酒|99歲的張支云大師是解放前華氏茅臺酒酒師鄭應才的嫡傳關門弟子,當時我國醬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茅臺酒一花三枝:華茅、王茅、賴茅。解放后公私合營,張支云成為茅臺六大創始酒師之一,也是目前中國碩果僅存的茅臺酒創始級酒師,華茅第三代宗師,也因此被稱為中國醬香型白酒的泰斗、酒文化的活化石。這樣的人生,究竟有怎樣傳奇的故事。
1923年農歷8月21日,具有傳奇色彩的華茅第三代宗師張支云降生在貴州崇山峻嶺間的仁懷縣二合鎮一個偏僻的小山村——高潮村。1936年春夏之交,小支云的母親撒手人寰,拋下了可憐的兒女們,追隨他那早逝的丈夫去了另一個世界。8歲的小支云在鄉親們的幫助下埋葬母親,只身一人開始了苦難的流浪生涯。離家之后的張支云在赤水河當過纖夫,在茅臺、交通村(現在歸仁懷縣中樞鎮轄,距高潮村20公里左右)等地討過飯,幸運的是,他在酒坊的大門外歇腳時遇到了“成義燒房”的掌火師劉澤恒,開始了他酒坊的學徒生涯。在劉澤恒的引薦下,張支云進了成義燒房。按照酒坊的規矩,他開始給酒坊割草喂馬。
端別人飯碗是不容易的,一直看人臉色行事的人生經歷,奠定了張支云的基本品性:行事謹慎,做事認真,勤快聽話,聰明、有眼色。但也塑造了一些和常人不太一樣的性格:不愛說話,只是埋頭干活。
因為他聽話、勤快、聰明、能吃苦,引起了酒坊大師傅鄭應才的關注。因為深得老爺子的喜歡,張支云被免去了“三年割草喂馬、推三年磨、煮一年飯”的七年學前辛勞,在割草不到一年的時候,就開始進入了釀酒作坊。第二年(1939年),就在劉澤恒的撮合下,59歲的大酒師鄭應才收下了張支云這個干兒子,次年,在劉澤恒的再次撮合下,經過嚴肅的拜師儀式,寶爺變成了師傅,干兒子變成了徒弟。
1949年11月26日,茅臺解放了,解放大軍浩浩蕩蕩地開進了茅臺。茅臺解放之后,12月1日,解放大軍又相繼解放了赤水,打開了入川的大門。
1950年上半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剿匪部隊駐進了茅臺。
在剿匪部隊需要當地人帶路的時候,張支云自告奮勇,三次冒著生命危險為剿匪部隊帶路,并參加了青龍嘴剿匪的戰斗。
1951年11月8日,仁懷縣人民政府決定收購成義燒房。收購成義燒房之后,仁懷縣人民政府正式成立“貴州省專賣事業公司仁懷茅臺酒廠”,由張興忠擔任廠長。為了盡快提高茅臺酒產量,保障供給,政府選拔了一些得力的地方干部進入貴州省專賣事業公司仁懷茅臺酒廠參于管理。張支云和師傅鄭應才、掌火師劉澤恒等成義燒房的39名酒師、員工都成了貴州省專賣事業公司仁懷茅臺酒廠的正式職工。鄭應才為茅臺酒廠的總師傅,張支云為車間酒師。在鄭應才、張支云師徒的認真工作下,茅臺酒的質量始終保持在最佳狀態。1952年9月,新中國首屆全國評酒會上,茅臺酒被評為“八大名酒”之首。
為了勝利完成社會主義改造,擴大茅臺酒的規模和產量,當地政府在過渡時期總路線指引下,整合了“華茅”“王茅”“賴茅”三家的資源,擴大茅臺酒的生產規模。由于師傅年邁,行動不便,張支云幫助廠長張興忠找到了恒興、榮和兩家酒坊的酒師鄭義興、鄭銀安、鄭興科、鄭永維、仇海云和一些工人。國營貴州茅臺酒廠由一個車間變成了三個車間。鄭應才仍為茅臺酒廠的技術大拿,張支云擔任了一車間酒師兼工會主席。鄭銀安擔任了二車間的酒師,鄭義興擔任了三車間的酒師。
1974年8月,周恩來總理又一次提出了茅臺酒要發展到上萬噸的指示。茅臺酒啟動異地試驗,三年過后,這項科研還是沒有成功,在這種情況下,鄭光先的腦海里想到了張支云。“非張支云莫屬!把他請來!” 1985年11月,根據鑒定會的結論,貴州省科學技術委員會正式行文“同意鑒定意見”。至此“貴州茅臺酒易地生產試驗(中試)”圓滿成功。
此時此刻,張支云這個在釀酒行業滾打了幾十年的錚錚鐵漢如釋重負,忍不住留下了激動的淚水。
公私合營后,張支云在茅臺酒廠是車間技術負責人。他帶過好多學生,他的那些徒弟,后來都是茅臺酒廠的骨干。國家級品酒師、茅臺酒廠副廠長李興發、汪華等都是張支云的弟子,原茅臺集團董事長季克良當年也是張支云培養的技術員。兩位茅酒大師有長達半個世紀的師生情緣。季克良也從沒有忘記曾經的老師,沒有忘記為祖國的白酒事業做出特殊貢獻的老專家,每年春節,他都要到張支云家里去探望、拜年。除副食禮品之外,季開良還特意給他老人家送了一個珍貴的工藝品,祝福他老人家新年快樂、身體安康、家庭幸福。(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