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之所以能貫穿中華歷史,在傳統文化中留下深深的印記是由于它具有的奇妙魅力——形如水而性似火。古往今來,多少風流名士、騷人遷客皆拜服其下。我們都知道王羲之醉后書《蘭亭集序》傳為經典;李白醉后詩章百篇;張旭酒后狂涂,難道經典的藝術總要在喝醉以后才能創作出來?其實亦不然,酒不過是催化劑,如果沒有深厚的底蘊縱使爛醉如泥也不能吐得半句箴言,所以常言云:美酒不過量。
美酒不過量
所謂美酒不過量者,微醺是也。李時珍就說過少飲和血行氣、醒神御風,痛飲傷神耗血、損胃無精。酒是神奇之物,與其他事物一樣,都有著雙面性,所謂物極必反,少飲好處多多,過量則遺禍無窮。因此,常言道:美酒不過量,美食不過飽。這與飯飽八分道理是一樣的。
也許是對古人所言有所謬誤,人們聚而飲酒總是為一醉,然后便是一地狼藉、人事不省,似乎醉就是這樣的一種狀態,喝到什么都忘了。誠然,古人常語醉:陶潛醉而欲眠;飲中八仙各有醉態;柳永說擬把疏狂圖一醉;晏幾道說醉別西樓醒不記。醉態似乎常伴,總是不愿醒,能夠達到這樣的狀態便是世人所求,也唯有酒可以至。
然而,長醉或能激起文興、稍避煩憂,卻對身體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傷害。陶潛日常飲酒,其子卻平庸之極,或甚有低智者。李白醉死宣城;蘇舜欽年四十便以酒亡身,不可謂不痛惜之。然若能作千古文章、留萬世之名,縱醉死又何妨?這是一種浪漫,藝術的升華,倘若飲酒以致醉酒是一種犧牲,那也是值得的。
最無奈并無憂愁煩事、亦無才學大問,卻偏只學古人之形,不知其形之神,不過落得他人笑柄,而徒傷己身而已。其實,飲酒本自遣興排憂,與微醺間思之憶之,或者一念想通了,或者借酒勁入眠,目的便達到了。而這種微醺的狀態就是美酒不過量,不要喝到身體不堪重負,嘔吐腹瀉、暈厥不醒,只要有那么一點朦朦朧朧的感覺就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