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有四季輪替,萬物有四時更迭,古人根據歲時變化引發的萬物異動而總結歸納出不同的歲時節令,以此將一年的365天截成不同的階段,然后又根據每一個階段的氣候特點與具體情況,進而演化出更為細致豐富的內容:在不同的時令適宜做什么事,適合吃什么、喝什么都逐漸成型、固定下來,久而久之,這些看似細碎復雜的習俗與講究都成為這一傳統歲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對于這些歲時文化的態度大多都抱著一種“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理,遵照古例行事而不求甚解。
凡歲時大多飲酒,譬如春節飲春酒,端午飲雄黃酒,而節日飲酒大抵都可以歸結到一種古老而樸素的認知:在某些特定的時令喝某些特定的酒可以起到驅邪避穢、祛兇納吉的功效。
這些傳統的習俗究其根本都可以追溯到某個故事,這其中有些是后世之人憑空想象編織出來的,有些是根據只言片語演繹得出,也有一部分則是確有其事。這些典故很多時候都是一筆算不清的亂賬,源頭更是無從查起。以重陽節登高飲酒為例,南北朝梁代文人吳均的《續齊諧記》:“汝南桓景隨費長房游學累年,長房謂之曰:‘九月九日,汝家當有災厄。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消。’景如言,舉家登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此可以代矣。’今世人每至九月九日,登高飲酒,婦人帶茱萸囊,因此也。”汝南的桓景跟隨費長房學道,一天費長房對他說:“九月九日,你家當有災難。你趕緊回家。”并且告訴他,讓家人做茱萸香囊系于手臂,然后登高飲菊花酒,此次災禍就可以消解。桓景聽聞此言,立刻回家依照費長房的告誡一一照辦,等到全家登高飲酒一整日,傍晚回家之后,發現家里的雞、犬、牛、羊全都橫尸于地。費長房之道這件這件事情的結果之后告訴桓景:“那喪命的雞犬牛羊是代替你們而死的!”這是一個頗具玄妙詭異色彩的傳奇故事,也是關于舊俗重陽節登高、飲酒緣由最早的文字記載。
在逐漸的流變傳播中,后世之人也將飲酒作為重陽節這一極為重要的傳統節日中的一種必要的歲時習俗,并將其形式進行進一步固化,在明代程允升所著的兒童的啟蒙讀物《幼學瓊林·歲時》便記載:“端陽競渡,吊屈原之溺水;重九登高,效桓景之避災。”已然是將其融入了常識范圍。
歲時飲酒有益,其實也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歲時交替時人的身體往往很嫩一下子適應氣候的變化,冷暖交替,很容易引發一些基礎疾病,而飲酒可以起到一定的驅寒效果,對于感冒風寒之類的常見病確實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