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酒產于貴州北部的歷史文化名城和酒文化名城——遵義。
遵義,不僅以中國革命的轉折點聞名于世,還以釀酒之鄉而著稱。
這里的釀酒歷史十分悠久,據考古出土文物證明,早在舊石器時代,距今一、二十萬年前,遵義一帶就有人類勞動生息。原始人類在和自然作斗爭的實踐中,逐步發現了含糖野花果的天然發酵,出現了遠古時期最初的猿酒。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這里的釀酒業就盛濟一堂,出現了用雜糧釀制的叫“咂酒”。據《峒溪纖志》文獻記載,“以米雜草子為之,以火釀成,……”,雜草子即本草,可見,當時古人就以“天然植物(本草)參與釀酒”。
古人雍陶詩曰:“自到成都燒酒熟,不思身更入長安”。當時遵義一帶歸四川轄,經濟文化與蜀緊密相聯,亦已出現經蒸餾而得的“燒酒”。公元1104年,著名詩人黃庭堅在黔桂交界的直州上任時,就曾與友人一起飲過三壺“酒”并認為“殊可飲”,(遵義舊屬 )元、明之際,文獻載有今云南、貴州兩地的燒酒辦法“一切不正之酒”經蒸餾“可得三分一好酒”。
十六世紀后期,遵義歷經了“平播戰爭”,結束了土司統治。戰爭結束后,不少內地官兵就在這里落戶入籍,貴州小曲酒的生產得到迅速發展。至清康熙初年,僅董公寺到高坪不到十公里的地段,就有釀酒作坊十幾家,在董公寺、劉家壩就有五、六家,在這些釀酒作坊中,要數連續幾代以釀酒為生的酒坊所釀小曲酒最為出色。
經過董公寺一帶的先人們不斷收集民間有關釀酒、制曲配方進行研究、加以改進以及對董酒釀造工藝和配方的代代傳承、不斷總結、歸納和延續,最終形成了制小曲的“百草單”和制大曲的“產香單”。在制小曲的“百草單”和制大曲的“產香單”中,濃縮了集天地靈氣、聚日月精華的130多種本草,不僅豐富了董酒的內涵,還賦予了董酒平衡、協調的機理。
抗日戰爭時期,浙江大學西遷遵義。教授們踐行實地了解民情來到董公寺,在了解董酒的釀造工藝和配方、品飲董酒后,贊不絕口。教授們認為,此酒融匯130多種本草參與制曲,是百草之酒,是“藥食同源”“酒藥同源”真正釀酒起源的傳承者。而“董”字由“艸”和“重”組成,“艸”與“草”同意,“重”為數量多之意,故“董”字寓意“百草”。同時此酒產于低緯高原、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植被茂密、泉水甘醇的極其釀造美酒之地,加上特的釀造工藝、制曲配方和香味組成成分,充分體現了天人合一、和諧共生的思想,使其成為最正的酒。而“董”字在《楚辭·涉江》“余將董道而不豫兮”中,其義正也、威也,有正宗、正統、正派、正根、威嚴、威重之意。“董”字本身的文化內涵與董酒的文化內涵具有傳奇般的巧合。隨即,教授們提議將此酒命名為“董酒”,希望董酒繼續秉承“藥食同源”“酒藥同源”的人類釀酒真諦、傳承發揚“百草之酒”。從此,董酒命名開來,蜚聲大江南北。
1935年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兩次經過遵義時,紅軍將士曾品嘗過董酒,領略過董酒的神韻,為紅軍解乏療傷,把董酒帶上了漫漫的長征路,留下了許多美麗動人的董酒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