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在過去的大農業時代,還是我們正在經歷的多元發展時期,河南,一直是中國最有代表性的區域之一,是數千年的糧倉,更是燦爛的文明高地。但河南的人,河南的酒,都像河南的土地一樣,豐饒且低調,厚重且樸實,仰韶酒業如此,仰韶酒業黨委書記、董事長侯建光也如此。
作為重要的糧倉,河南是我國小麥主產區之一,2021年,河南小麥總產量達到760.56億斤,是我國目前唯一一個小麥年產量超700億斤的省份。
中原地區自古以來盛產小麥,據河南省農科院小麥所所長雷振生介紹,豫南地區氣候土壤條件非常適合弱筋及酒用小麥生產,不僅病蟲害和穗發芽、漬害發生程度低,毒素含量和農藥殘留指標也十分優越,適宜發展綠色乃至有機生產。其釀酒專用小麥具有“籽粒飽滿度較好、硬度低、黑胚率低、偏粉質”等特點,適宜白酒制曲。
而從文化、文明的角度來說,河南,是整個中華民族的超級IP。
“老家河南”——河南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是華夏、中國、中華、中原、神州等名詞的來源。正是上古時代聚居在河南及其周邊地區的中國人,點燃了中國文明的火焰,開創了中華文化的先河。
河南是中華民族的超級IP,而澠池仰韶酒業,則是豫酒的超級IP。
2021年,仰韶銷售額突破30億元、稅收突破5億元,仰韶以絕對領先的市場占有率成為了豫酒中的領軍品牌。無論是在文化的品質上還是在品質的角度上,亦或是市場占有率及品牌影響力,仰韶都是當之無愧的豫酒IP。
文化仰韶
仰韶酒業黨委書記、董事長侯建光一直致力于把仰韶打造為文化美酒。顯然,誕生在文化高地上的仰韶酒業,具備這個條件。
河南澠池,河南仰韶酒業集團的根據地。這里是人類遠祖起源地、舉世聞名的仰韶文化發祥地、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紅色文化圣地、世界美酒特色產區。
7000年前,在這里誕生的仰韶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搖籃之一,仰韶先民在韶山主峰仙門山的山腳下刀耕火種、制陶釀酒,點燃了華夏文明的第一縷曙光。而如今,仰韶人不忘初心,在仙門山山腳下洞藏十里美酒,動情演繹著中國白酒最初的陶醉之美。
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和趙惠文王澠池會盟,一杯美酒蕩氣回腸,終使秦趙兩國罷兵言和,譜寫出一段“化干戈為玉帛”的和合美篇。
公元1061年冬天,蘇東坡第二次途經澠池,酒后觸景生情,為弟弟蘇轍揮筆寫下了“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的千古名篇。
仰韶酒業正是在澠池這片文化沃土上孕育而生。侯建光一直認為:“仰韶酒業與仰韶文化不但同姓同名,而且同根同脈”。這不僅僅是侯建光個人的觀點,所有關心仰韶文化和豫酒發展的人都這么認為,而且仰韶酒業也是正仰韶文化極具代表性的傳承者之一。
也恰恰是這些文化的豐厚積淀、技藝的世代傳承、科技的創新加持、品質的匠心堅守、市場的精耕細作,讓仰韶酒業從豫酒中脫穎而出,成為河南省委、省政府“豫酒振興發展”戰略指引下的排頭兵、領頭雁。
品質仰韶
仰韶文化以彩陶作為媒介,跨越7000年與現代人再次相逢,而“陶香”的仰韶美酒也與陶器有著難解難分的關系。
陶器最輝煌的時期是在仰韶文化時期。在青銅登上歷史舞臺之前,人們主要的生活器具是陶器。青銅時代之后,陶器的地位便逐漸衰落,讓位于金屬器具。尤其在制陶技藝精進之后,產生了更為精致的瓷器,陶器便淡出了人們日常的生活。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后人發現被歷史淘汰的陶器在糧食酒的貯藏老熟方面有著獨到的作用。在接受采訪時,侯建光介紹道:陶器以黏土為原料,燒制溫度較低,僅在800℃到1100℃之間,故胎質粗疏,便于空氣流通,從而催化酒中酸、酯、醇的化學反應。再者陶壇中的金屬離子溶解于水中,能增強酒精分子和水分子的締合能力。
仰韶美酒以陶香聞名于世,陶香,與其說是白酒的一種風味,不如說是釀造工藝。這種工藝最為顯著的特點是陶制品在釀酒過程中的應用。
“陶屋制曲、陶泥發酵、陶甑蒸餾、陶壇儲存”是仰韶酒業總結的“四陶工藝”。“陶”由土與火燒制而成,經過成型、燒制,保留了較為純粹的天然特性。“四陶工藝”的本質,即是在釀酒的每一個環節保留釀造工具、環境的自然屬性,盡可能地為酒的生成創造原生態的環境,進而將酒“天人同釀”的特征發揮到極致,也即“生態釀酒”。
仰韶人認為,生態釀酒,對于白酒來說,看似是對釀酒傳統古法的回歸,其實內核仍是科技在釀酒始終的貫穿。以“四陶工藝”為例,“陶屋”的建造、“陶泥”的選擇、“陶甑”“陶壇”的制作,均可見對精細功夫的考究,陶制品原料的細微差別,都有可能影響到最終成酒的口感。
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別具一格的“四陶工藝”,仰韶人科學嚴謹的工匠精神精神,共同締造了仰韶美酒“微黃透明、香氣幽雅、醇厚豐滿、香味協調、余味悠長”的陶香特色。
如今,以陶香為特色的仰韶美酒已成為河南市場上座率最高的本土品牌。“愛河南,喝陶香”口號的背后,既是消費者對消費者對于仰韶酒業文化價值的認同,也是對仰韶美酒陶香品質的認同。
中國酒源
1921年,對河南澠池仰韶村遺址的發掘,將華夏釀酒史起源前推至仰韶時期,向世界彰顯了中國仰韶釀酒史的源遠流長和深厚底蘊。
2021年9月29日,仰韶村遺址第四次考古發掘發布重要考古成果:在仰韶村遺址仰韶文化中期、晚期小口尖底瓶樣品中檢測出谷物發酵酒殘留,很可能是以黍、粟、水稻、薏苡、野生小麥族和塊根類植物為原料制作的發酵酒,采用的是發芽谷物和曲發酵兩種釀酒技術。
甲骨文中記錄了兩類酒,即“酒”和“醴”。前者是用發霉的谷物進行發酵的酒;后者則是用發芽的谷物釀造而成,酒精度相對較低。
這兩種釀造工藝在仰韶村遺址尖底瓶殘留物中均有發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魏興濤認為,本次發掘為新石器仰韶文化中心區域糧食酒的釀造和消費提供了直接證據,也揭開了中國酒曲發展的歷史源頭。
水為酒之血、糧豐酒之味、窖蘊酒之香,而唯有曲,方能定酒之魂。酒曲的制作和使用是中國白酒有別于世界其他烈酒的重要因素之一,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酒曲就是“中國酒芯”。
曾有日本專家斷言,“中國發明的酒曲很偉大,可與其古代四大發明相媲美”。“中國酒芯”——酒曲發源于仰韶,這關乎文化,也關乎科技。
為了對中國酒曲舉行一次全方位、系統化梳理與挖掘,以完善核準中國白酒發展的歷史,6月29日,“中國白酒仰韶文化科技論壇暨中國酒曲探源傳承專家研討會”在仰韶文化發源地、世界美酒特色產區——河南澠池舉行。來自中國酒業協會、江南大學、河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等部門的相關領導、專家,以及80余家媒體代表共會澠池。
在活動現場,中國酒業協會副秘書長劉振國對仰韶酒業近年來的發展給予了中肯的評價:
近年來仰韶酒業一直圍繞“文化引領、生態鋪墊、技藝傳承、科技創新”進行著持之以恒的探索實踐,致力于品質升級和品牌重塑,逐漸形成了仰韶酒業獨特的“陶融香白酒”釀造體系,和個性化的表達,獲得了業界的廣泛認可和市場的普遍贊譽,實現了品牌價值和市場效益的雙提升,為豫酒振興開辟出了新路徑。
據河南省白酒業轉型發展專項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河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總工程師、一級巡視員姚延嶺介紹,自“豫酒振興”的戰略部署以來,仰韶酒業積極行動,在“科技驅動品質,品質打造品牌,品牌贏得市場”的理念經營下,實現了從2017年銷售額9億元、稅收1.3億元,到2021年銷售額突破30億元、稅收突破5億元,仰韶酒業以絕對領先的市場占有率成為了豫酒中的領軍品牌,并以指標持續向優、增長持續向好的良好發展態勢,為接下來實現更高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
2017~2021年,營收翻了三倍,這是仰韶的速度,也是中國酒行業在時間和數字上的奇跡。
在外界看來,豫酒板塊的各企業似乎一直在齊頭并進,而突然有一天仰韶便一馬當先,其實并非如此,仰韶今日的成績并非一蹴而就。
關于仰韶的速度,仰韶酒業黨委書記、董事長侯建光在接受《中國酒業》采訪時,他的回答有些讓人意外:“良,強,久是仰韶最理想的狀態。過快可能會翻車,過大也可能會翻車”。
“仰韶并不著急,仰韶要做的是百年事業”。
另外,這位把“一生只為釀一瓶好酒”作為目標的老酒業人還向《中國酒業》透露了仰韶酒業崛起的秘訣。
只有八個字:“方向正確,堅持到底”。樸實無華,卻深刻警醒。
(本文選自《中國酒業》雜志2022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