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天同飲酒,共祝此社日。古時的飲酒故事我們在之前的篇章中已經講過很多。那么,若問有沒有一個節日算得上是普天之下,上至王公貴族、下至黎民百姓都不例外,需要開懷飲酒的日子。答案當然是有的,這個特殊的“酒節”其實就是社日。
社日是我國古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社日的重要習俗就是飲用社酒,它不僅具有祭祀迎神的功能,更具有怡情和諧的功能。古人祭社,每年春、秋各一次。在漢代以后,社日的具體日期不斷變化,一直到唐代才最后固定下來,即以立春、立秋后的第五個戊日分別為春、秋的社日。春、秋社大約在春分或秋分后五天之內,就春社而言,基本是在二月舉行。
社日飲社酒。南北朝梁代的文人宗懔在他的筆記體文集《荊楚歲時記》(以記錄中國古代楚地,即江漢地區歲時節令風物故事為主體)中有社祭的具體情形:“社日,四鄰并結綜會社,牲醪,為屋于樹下,先祭神,然后饗其胙。”祭社神的目的,最早不過是祈豐和慶豐,后來則發展到祭祀后人們在原地聚飲聯歡,同時也作為春種前后、秋收前后的休整。
社日在唐代盛行,唐詩中有關描寫很多。如王駕《社日》:“鵝湖山下稻粱肥,豚柵雞棲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宋代的朱熹描敘社日活動則言:“農畝懷歲功,壺漿祝神釐。”人們在豐收后,紛紛提攜壺漿,祭祀土地神。社日之所以如此具有吸引力,其實不只是為了“祝神”求佑,而是為了歡樂、友聚和暢飲。
社日飲酒的內涵在漫長的演變過程中也逐漸變得更豐富,宋代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中寫道:“八月秋社,各以社糕、社酒相赍送貴戚。”在古代的中國,廣大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者們不僅在社日請客飲酒,而且還給朋友和親鄰送酒,人們通過社日的歡飲,融洽各種社會關系。熱烈的社日聚飲活動,一直延續到清朝。對于社日聚眾飲酒這件事情,《清嘉錄》中的記載更為詳細:“二月二日,為土地神誕,俗稱土地公公,大小官廨,皆有其祠。官府謁祭,吏胥奉香火者,各牲樂以酬。村農亦家戶壺漿,以祝神厘。俗稱田公田婆。”社日的歡愉,既是勞動者們對自己辛勤勞動的獎賞,也是廣大民眾為自己找一個合適的節日縱情飲酒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