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末,德國地質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在《中國》一書中,把“從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間,中國與中亞、中國與印度間以絲綢貿易為媒介的這條西域交通道路”命名為“絲綢之路”,這一名詞很快被學術界和大眾所接受,并正式運用。絲綢之路,簡稱“絲路”,一般指陸上絲綢之路,廣義上講又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近兩千年時間里,絲綢之路成了中國與西方各國交流的通道。
而我國最早對絲綢之路的記載,則源于隋朝。據史料記載,隋煬帝時期裴矩奉命查訪西域的風俗、山川、服裝、物產、典章制度等情況,撰寫《西域圖記》三篇。《西域圖記》序言中詳細記載了當時通往西域的三條道路,裴矩還寫到“總溱敦煌,是其咽喉之地”。這是我國史書中最早、最系統的對絲綢之路的記載,從中能夠了解到當時的敦煌在中西交通貿易上所處的樞紐地位。
而史料還有記載:裴炬把《西域圖記》呈現給隋煬帝,引起了隋煬帝的極大興趣。經過精心的準備后,“帝(隋煬帝)于是慨然慕秦皇、漢武之功,甘心將通西域”。大業五年(609年),隋煬帝率大批軍隊、文武百官、宮廷后妃、僧尼道士及樂舞百戲計幾十萬人從京都出發,沿渭水西行,過扶風,越隴山,到天水郡……一路西行到達張掖。
西巡中,隋煬帝率兵入吐谷渾控制地,征討獲勝,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將青海大部分地區正式納入中原王朝的行政區域。并在焉支山接受西域二十多國的使節參見,這些國家商人云集于此,進行國際性的商品交易,后人將此次盛會稱為“萬國博覽會”,更是持續六天之久。
而隋煬帝西巡所經扶風,正是如今的陜西鳳翔縣。鳳翔同樣也是漢唐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古稱雍州。相傳,西周時,“鳳凰集于岐山,飛鳴過雍”,唐代時遂以此改名為鳳翔。鳳翔自古有佳釀,尤以西鳳酒著稱,相傳西鳳酒始于殷商,盛于唐宋,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最古老的四大名酒之一。
號稱“酒中鳳凰”,其中,的“紅西鳳”以其綿甜順口,更是西鳳酒中的極品。
話說,在秦代,秦人釀酒、飲酒普遍。《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王嬴政二十五年,為慶祝攻破燕國、代國、齊國兩次下令“天下大酺”,從此,秦酒成為秦王朝宮廷御酒。之后,漢高祖至文景帝4代皇帝12次來鳳翔柳林祭祀“五畤”,而祭五畤的血池遺址就位于柳林酒廠以西4公里的柳林鎮雍山之巔,皇室御酒柳林酒,自然就成為“國祭”的專用酒。
到了唐代,和裴炬同樣出身于“河東裴氏”的吏部侍郎裴行儉,奉唐高宗之命沿絲綢之路送波斯王子回國。途徑鳳翔柳林鎮時,正值陽春三月,看見路旁的蜂蝶紛紛墜地,驚奇之下,讓人查訪,才得知是新開的一壇窖藏陳酒的香味所致,裴行儉因此即興吟詩道:“送客亭子頭,蜂醉蝶不舞,三陽開國泰,美哉柳林酒。”裴行儉回朝后將柳林酒獻給了唐高宗,柳林酒從此被列為御酒,譽滿天下。
所以,柳林酒就是西鳳酒的前身,與中國四大香型名酒西鳳酒同根同源同工藝,算是鳳香型酒的典型代表,所以,也被譽為“鳳香之源”。
當然,對發展鳳翔酒業貢獻最大者,當屬蘇軾了。
宋仁宗嘉佑六年(1061),年僅26歲的蘇軾被任命為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從此踏上仕途。針對鳳翔酒業存在的問題,蘇軾提出了一整套振興鳳翔酒業的措施。他將具體方案“具錄于府”, 還在《上韓魏公論場務書》中提出:“鳳翔、京兆郡者,陜西之囊囊也”,“失之酒課,而償之以稅昔緡”。帝準奏,改變了在鳳翔酒業上官府盡收“遺利”的作法,將一部分利益還讓民間。
自此,得到百姓的擁護,酒業生產迅速發展,制酒技術也隨之得到提高。
可以說,從張騫鑿空西域,到絲綢之路隨著歷史從大盛到沉寂,再到如今““新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構想”的起航,敦煌和鳳翔都見證了它的歷史和一次次傳奇的故事。敦煌文化藝術歷經千年不衰,是全世界寶貴的文化遺產;鳳翔柳林酒傳承三千載,成就中外美名揚的存世佳釀。
新絲綢之路上,西有敦煌文化,代表著歐亞文明互動、多民族文化融合,成為了今天學者、藝術家、旅游者矚目的對象;東有西鳳酒,沿襲千年工匠精神,閃耀著神州鳳香的榮光。
編輯:趙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