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酒匠是土生土長的宜賓人,我的家鄉因“五糧液”而聞名于世,同時它背后的明朝古窖更是激發著全國酒友的好奇心。應酒友們的要求,正月初七這天烤酒匠動用特殊關系走進了這群價值連城的明代古窖。
五糧液酒廠所擁有的明代老窖池“長發升”遺址位于宜賓市城區內的鼓樓街,而“利川永”遺址則在市區內的長春街。“五糧液明代古窖池群”是從明朝初期連續使用至今,從未停止過發酵的“活文物”。距今已有654年的歷史,它是我國現存最早并唯一仍在使用的“地穴式曲酒發酵”窖池群。今天烤酒匠就以第一視角帶大家走進“長發升”這個明代古窖去看看。
從老城區大觀樓驅車出發,進入東街再左轉就來到了“長發升”糟坊遺址所在地:鼓樓街。網上有些人寫的文章是“進入鼓樓街,濃郁的五糧酒香撲鼻而來”,烤酒匠只送他兩個字“狗屁”。這條街聞到的除了汽車尾氣還是尾氣,如你聞到了酒味,那一定是你汽車后背箱的酒打破了。經過信息登記、掃場所碼、測體溫和安檢后,烤酒匠輕車熟路的走進了這座明代初期建成的糟坊遺址。之前烤酒匠來參觀過幾次,而這次是帶著酒友們的囑托而來,大有身負重責使命必達之感。
糟坊外一塊刻著“五糧液古窖池”下書“長發升老窖”字樣的石碑告訴大家,我們已踏上了六百多年前明代古人的釀酒之地。糟坊木質大門上方掛著“長升發”牌匾,這是后期修繕重新裝上去的,老的那塊早已灰飛煙滅了。走進大門左右兩邊都是古窖池,工人們正在忙碌的運糟烤酒。這些古窖池比現代修建的窖池小很多,估計是當年古人們沒把酒的營銷整到國外去,用不著那么大的窖池發酵吧!
通過和糟坊的烤酒師傅們聊天知道,坊里最老的明代古窖池建于1368年,僅有15口窖。而“利川永”糟坊的清代古窖就多些,有159口之多。真正在長期發酵出糟的窖池大多都是上世紀六十年代的后建窖,明代古窖池則作為一種歷史證物保護得妥妥的,想喝它發酵出來的酒,沒門!
嘗了一下新蒸餾出來的五糧原酒,和我烤出來的酒如出一轍。為啥?因為宜賓本地的烤酒工藝都是互通有無的,唯一的區別就是窖池窖齡長短與勾調技術,當然每個酒廠加入的調味酒也是至關重要的環節所在。反正新出的酒我是喝不慣的,即使是五糧液酒廠烤出的酒又如何,還不是入口不受吞,爆口而燥辣。
走到明代古窖池旁,多年來四周一直是拉著警戒線圈起來的,只能近觀而不得踏入。這明代古窖池里的窖泥可是無價之寶,一克窖泥富含300多種釀酒微生物,據專家檢測(請注意是專家說的)每克窖泥約有十億個活著的微生物在參與發酵。又據另一個專家說,每克窖泥約有三千億個微生物在忙碌的釀造“五糧液”。從這兩個差別巨大的專家數據來看,烤酒匠認為專家應該是地球上最不靠譜的生物。
我們不管窖泥里面有多少億個微生物在為五糧液服務,但全世界酒友為五糧液酒廠每年貢獻千多億人民幣卻是事實。不過話又說回來,這明代古窖池里的窖泥還真叫一個值錢。當年去參加北京“中華世紀國寶展”可是和秦始皇皇陵里的劃船陶俑、中國最早鐵器并列放在一號展柜里的。我們四川還派出了專門的警務人員押送這塊“老泥巴”進的京,其制定的安保級別不亞于送國家一級文物。因此老窖池才是酒廠最寶貴的財富,它的不可復制性決定了所釀美酒的品質與經濟價值。
好了,烤酒匠是下午四點多進的“利川永”老糟坊,等把酒友們想了解的問題落實完,才發現肚皮餓了天也黑了。如果此文大家看了不長按三秒點贊,不轉發出去,真是對不起烤酒匠這次又動政府關系又餓肚皮的“探店之舉”!
我是《中國千壇老酒收藏者》@酒都烤酒匠。歡迎全國酒友來信交流收藏老酒的心得和經驗,如遇聊得來的資格酒友,我定當免費奉上自己收藏多年的老酒以供品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