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白酒產業格局中,中國白酒占有重要地位。在中國白酒產業群中,醬香型白酒其香型、名聲和價值居首要地位。要了解中國白酒,就要了解醬香型白酒。
然而,由于醬香酒宣傳推廣普及不夠的原因,廣大的消費者以至大多數的經營者、經銷者對醬香酒還處于無知、少知的階段。要做一個精明的消費者、稱職的經營者、合格的銷售者,就應該先從學習醬香酒的釀造工藝開始。
所有白酒的香型中,醬香型白酒以其香味細膩、入口醇厚、回味悠長而受到很多酒友們的歡迎。很多消費者都說品醬香酒體驗的是自己逝去的青春,因為醬酒釀造的實際周期長并且工藝復雜,甚至飲酒的時候可以體會到熟透糧食的喃喃細語。
那么,醬香型白酒是怎么釀造出來的呢?除了當地必要的地理、氣候、溫度、水質、高粱、酒曲等外在條件,還要通過古法傳統釀造工藝才能釀造出來。
“一瓶醬香酒的生產過程:在第一年的端午“制曲”,重陽“下沙”。將“沙”下窖一個月后,要經過“二次投料”,再次入窖,又過一個月的時間,便可蒸煮頭酒。如此往復六輪,至次年9月,基酒的生產方告結束。分七次蒸煮出的基酒,要單獨窖藏三年,此后以酒勾酒,再窖藏一年,直到悠遠獨特的醬味出世,扣杯留香的厚重感誕生,方能灌裝出廠。此時,已是五年之后。也就是說,醬香酒從備料到出廠,至少需要五年的時間,而且醬香酒不會揮發,越陳越香。我們在市場上看到的有5年、10年、15年、20年、50年的醬香陳釀,就不奇怪了。”
很多人就會好奇醬香白酒的釀造過程,為什么要進行七次取酒?最好喝的又是第幾次?
醬香酒的用料極為講究,一定要用貴州仁懷本地產的糯高粱,粒小、皮厚、淀粉含量高,經得起多次蒸煮。外地的普通高粱基本取到第五次酒后就被榨干了,只有本地高粱才能完成七次取酒。
下沙的第一步是“潤沙”,即用100攝氏度左右的開水清洗幾遍,不僅可以洗去渣滓,還可以讓高粱吸水。
然后把高粱上甑蒸煮大約兩個小時,散在地上“攤涼”,用鏟子不停地翻開,當溫度降至35攝氏度左右開始加曲。高粱與酒曲的總體比例1:1,但是酒曲要分9次加入,每次加的數量不一樣,平均為高粱的10%左右。
第一次加曲攪拌后要進行“收堆”發酵,發酵時間需要釀酒師依據溫度靈活掌握,這期間酒糟充分吸納外圍空氣中的微生物。
第一次發酵完成后,把酒曲鏟入窖坑進行封存——進入“窖期”。醬香酒的窖坑是用石塊砌成墻壁,否則醬味就不濃了。窖坑要用本地黃泥封住,不能透氣,在窖期中要經常檢查,時常撒點水,防止干裂進氣。
大概一個月后,打開窖坑,就要開始“二次投料”,按照1:1的比例,加入新高粱,繼續上甑蒸煮。攤涼后加入曲藥,收堆發酵,然后重新下窖。前兩次蒸煮原料都不取酒,只為增加發酵時間,裹挾更多微生物。
再次度過一個月左右的窖期,開始第三次蒸煮。時間在12月——1月這才開始進行第一次取酒。之后再對酒糟進行攤涼、加曲、收堆、下窖等流程。如此周而復始,每月一次,時間到第二年8月第七次取酒完成。
這就是醬香酒釀造過程中的七次取酒過程,當然出廠的醬酒后面還要經過一些流程和工藝,這里就不做贅述了,那么這七次取酒過程中那次取得酒最好喝呢?
業內人士認為:第三至五次出的酒最好,稱為“大回酒”,第六次得到的酒為“小回酒”,第七次的酒為“追糟酒”。其中三、四、五次出的酒最好喝,一、二次酸澀辛辣,最后一次發焦發苦。但是每一次的都有用處,出廠的就必須經過不同批次酒之間的勾兌。優質醬香酒大師以“醬香”、“醇甜”和“窖底”三種酒體來歸納和區分不同批次的酒。
新酒產生后要裝入陶土酒壇中封存,形成“基酒”。第一年進行“盤勾”,就是按照醬味、醇甜、窖底三種味道進行合并同類項,然后再存放3年。3年后,按照酒體要求進行“勾兌”,即用幾種基酒甚至幾十種基酒,按照不同的比例勾兌出一種酒,形成一定的口味、口感和香氣效果。
勾兌完成后,最后一項工作是“調味”,調味的時候要加“調味酒”。調味酒的生產是酒廠用特殊工藝生產出來的,這是各家酒廠的核心機密。調味酒味道特殊,每次只添加少量。
勾兌、調味完成后,還要繼續存放半年到一年,等待醇化和老熟后才進行灌裝進入市場。
簡言之:一年一個生產周期,包括二次投料、九次蒸煮、八次攤涼、八次發酵、七次取酒,然后四年窖藏。從上面的工藝流程可以看出,釀造醬香酒是一門精妙、精湛的藝術,是中國乃至世界釀酒史上的一朵奇葩。
醬香型白酒的釀造嚴格遵循的是三大傳統之道:一是獨一無二的“季節性生產” ;二是與眾不同的“長期陳釀”;三是獨具匠心的“高溫釀酒” 。這也就是醬香酒為什么產量低、品位高、價格貴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