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中國民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百家講壇》著名主講人紀連海受邀出席中國酒業協會主辦的“傳世濃香·溯源之旅”活動,并做《老酒與中國文化》主題演講。他認為,收藏老酒就是收藏中華民族歷史與文化。
“我們賦予了酒太多的文化內涵”,紀連海談到,酒不是一種普通的食品,最早酒是用于敬天法祖的,酒在中國是必需品。喝酒可以養生。西晉張華的《博物志》曾記載:“昔有三人冒霧晨行,一人飲酒,一人飽食,一人空腹。空腹者死,飽食者病,飲酒者健。此酒勢辟惡,勝于他物之故也。”喝酒可為勇士壯行,酒泉的地名就因此而來。當時,霍去病征戰的時候,發現漢武帝送了他幾壇子酒,他把這幾壇子酒倒到一個泉里,與戰士們共飲同享。喝酒可以解決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改善人際關系。正所謂:“一杯老酒兩三老友,人生何等快意。”
在紀連海看來,中國酒文化歷史悠久,老酒是與歷史對話的媒介,收藏老酒也是收藏歷史。中國白酒的前身——燒酒起源于魏晉南北朝時期,這可以從東晉桓溫“酒能燒到肚臍眼”的好酒評價標準得到印證。燒酒技術成熟于盛唐時期,最先崛起的是以川酒為代表的“南路燒酒”,曾有“川酒無敵于天下”的說法。
在紀連海看來,宜賓在悠久的川酒歷史中有著不可撼動的地位。第一個為宜賓好酒代言的“唐宋大V”就是杜甫。“重碧拈春酒,輕紅擘荔枝。”杜甫把這一款春酒喝出了滋味,而這款春酒就是五糧液的前身“姚子雪曲”。
紀連海談到,盡管“唐宋大V”筆下的宜賓前輩們釀的好酒都是過去的,不能摸一摸、看一看,但我們現在卻可以在五糧液酒廠看到好酒。參觀五糧液酒廠,我們會看到長發升窖池,看到利川永窖池,看到距今651年不間斷釀造的五糧玉液。“五糧液”這個詞誕生至今已有110年了,我們收藏的老酒雖然僅僅可能是40或50年前的,但是我們這款酒的生產窖池卻是651年前的,所以我們收藏的不僅僅是酒本身,而是收藏的中華民族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