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酒的起源,您或許聽說過“猿猴造酒”、“儀狄釀酒”、“杜康釀酒”等故事,不過這僅僅只是傳說而已。根據考古專家比較靠譜的說法是——人類并不是發明了酒,而是發現了酒。
酒,其實是一種意外的天然產物。
動物食剩的水果殘留或者散落石巖中,日久由于微生物侵入,遂自然發酵成天然的“果酒”。熟谷被放置在樹洞或罐內,偶被雨水所侵,受潮后經過一定時間悶存,與微生物發生作用,散發誘人的香味,產生酒化現象。這就是天然的“糧食酒”。
人類偶然發現了這種“神奇的液體”,飲用后如癡如幻,甚至開始有意識地去人工釀酒。不過這些都是老生常談了。
01
如果沒有酒,人類文明將被改變!
講一個截然不同的科幻故事。
如果時光回溯5000年前,人類沒有發現酒,沒有刻意去釀造酒,那么整個文明或許都要被改寫。在很早很早以前,有一位充滿智慧的人類,或許她的名字叫“儀狄”,或他的名字“杜康”,發現了天然的美酒,并將其人工小批量仿制出來...
這神奇的液體,勾起了原始人躁動的酒癮。他們一再央求“儀狄”“杜康”釀制出更多...但有一個很現實的情況:游牧民族以食肉為生,哪有糧食釀酒?
于是,這些原始人智商升級,開始收集谷物開始種糧食,以備釀酒...
當!當!當!當!一不小心觸動歷史的機關,人類為了享受“美酒”而種植谷物,走進了農業社會。我們的文明起源于農業,農業令游牧民族定居,沒有農業的產生就沒有定居生活和房屋,也就無法產生聚落和中心聚落,后來的城市革命和工業革命也就無從談起。如果沒有酒,我們或許還粗暴肆意,過著四處打獵的生活,對種花種草不感興趣,更沒有多余的精力發明手機玩頭條、微信、游戲......
在人類學里它有個名詞——宴享論。指的是人類為了追求宴飲和美食,而馴養動物、種植植物。
有考古學家研究距今9000~7800年前的新時期時代的賈湖古酒,發現當時的賈湖先民,主要以采集野果、捕魚為生,同時還種植了少量稻谷。但這些稻谷并不是為了充饑,而是專供釀酒之用。
人們常以為,是先有糧食再有酒,酒是糧食富余的產物。但或許真實的歷史是顛覆我們想象的。
酒,成就了糧食的存在。
02
因為糧食,酒差點被滅絕!
農業社會因“酒”而誕生,但它卻恩將仇報。多少次,酒因為糧食差點要被滅絕!
人是一種比較智慧的生物,貪戀酒,卻又時時克制自己。歷史上有很多次的“禁酒令”,比如夏商時期的“禁酒”,大禹給出的理由是:“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
但之后的中國的統治者禁酒,原因大多只有一個——節約糧食。
秦漢時期,雖沒有明確禁止賣酒,但對酒要加十倍賦稅,甚至官營。到了西漢,“三人以上無故群飲,罰金四兩!”
三國時期,到處都在打仗,軍糧都不夠,還敢釀酒?!一向溫和的劉備這回也實施鐵腕政策,但凡看見農家有釀酒工具必須得治罪!同時代的曹操也因為糧食問題下決心禁酒,貪酒的孔融第一個跳出來反對,寫下:“歸家酒債多,門客粲幾行。高談滿四座,一日傾千觴”。
元明之際,禁酒就更狠了!別說是釀酒,但凡種植釀酒用的糯米,都得處死!
其實最著名的禁酒令發生在清朝乾隆期間,內閣學士方苞向乾隆提議,針對西北五省(直隸、河南、山西、陜西、甘肅)這些地區,認為他們每年耗費百萬噸糧食用于釀酒,實在太浪費了!必須禁止!乾隆思考了半年,真的下了一個禁酒令,一時間朝野沸騰,反對聲不絕于耳。
就差這么一點點,汾酒就要得滅了!
近現代,我國雖然沒有明令禁酒,但出于對民生的保護,在1987年的貴陽會議里,提出了高度酒向低度酒轉變、蒸餾酒向釀造酒轉變、糧食酒向水果酒轉變、普通酒向優質酒轉變的四個行業要求,也都是處于對節約糧食的考慮。
看來,酒與糧食是一對宿命的冤家,此起彼伏。
馬斯洛需求層次曾說,人類的需求像階梯一樣,先滿足生理要求,再滿足精神要求。這一理論卻不適用于酒!原始人告訴我們:“我們種糧食不是為了吃飯,而是為了喝酒。”古代人告訴我們:“吃不飽飯沒關系,可以先讓我喝點酒嗎?”
酒的魅力真的有這么大嗎?先待我喝一杯思索思索......
我是山東德州 孔文松,
瀘州老窖高粱熟了合伙人,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