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質與品牌力,是白酒研究的兩大重點和難點。而投資者應當跳出股票持有者的身份,而應投身于普羅大眾去思考這個問題,畢竟95%以上的消費者并不愿意對各個品牌投入更多的精力去研究的,先入為主和根深蒂固的品牌認知,將在很長時間決定著一個品牌的定價能力。
品牌不用說,茅臺高高在上,獨占2000元以上市場,次高端的白酒,爭的就是1000元-2000之間的市場,五糧液也呆在這個區間,其他品牌,前幾年想學茅臺,紛紛推出了自己的高端子品牌,比如瀘州老窖,酒鬼酒等,講述了各種故事之后,結果并不如人意,價格始終不能靠近茅臺,逆襲沒有成功。
茅臺是真正的營銷高手,一邊牢牢的把國酒的帽子戴在頭上,一邊用各種子品牌向中端低端進軍,蠶食市場,不給后來者超越機會。后面且看各家的手段,誰能講個好故事,把自己的價格提起來并且被市場認可,誰就算擠進了高端酒的第一梯隊。
至于酒質嘛,酒質要與性價比會在一定范圍內起作用,但目前來看,相對有限,但不可否認它將成為品牌基業長青的重要基石。
譬如本散的朋友圈內對某品牌600-800元一線的共識是明顯超出其400-500元的大普品,但事實是該品牌到目前為止四五百元的大普品依然占據營收的絕對份額,這對我們來說很難想象。
經過長期觀察發現,普通消費者當他愿意花六百元去喝酒的時候,則會更多的選擇品牌力更強勢的產品,譬如老窖60版。消費者教育是一個投入巨大,見效十分緩慢的工程。
也正是基于品牌力的固化,同一家酒廠往往會對升階的產品換一個名號,從而脫離原先的品牌固化價格帶。譬如國緣對于今世緣,國窖對于瀘州老窖,生態洞藏對于迎駕貢酒,內參對于酒鬼酒等等。
從市場角度看,消費者對飲酒的要求已從單純的解饞過癮、借酒抒情,向優質安全、健康味美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