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近代詩人叫趙志薰,他把酒道分成十七段。
去酒:根本不會喝酒;
畏酒:雖然喝但怕喝;
憫酒:會喝也不怕喝,但羞于喝醉;
隱酒:會喝也愛喝,卻吝嗇,暗中自己喝;
商酒:會喝又愛喝,卻只在有利可圖的時候才喝;
色酒:并不是指烈酒或葡萄酒,而是指為了云雨增趣而喝;
睡酒:因為睡不著才喝;
飲酒:為了要引起食欲而喝;
學酒:謂之酒卒,學習酒之真境者;
愛酒:謂之酒徒,著重于追求酒的情趣者;
嗜酒:謂之酒客,沉迷于就的真味者;
暴酒:謂之酒狂,只求修煉酒道者;
長酒:謂之酒仙,諳熟酒道已得三昧者;
惜酒:謂之酒賢,珍惜酒又珍惜人情者;
樂酒:謂之酒圣,已經達到喝酒也罷,不喝也罷,對酒當前,悠悠自得者;
觀酒:謂之酒宗,見酒即樂,不必在喝;
廢酒:謂之涅酒,這個境界,可以因酒而抵達另個境界者也。
宋朝朱翼中在《北山酒經》中說:酒可通神,古人以酒祭祀天、地、鬼、神、祖先,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謝祖輩庇護之恩德。
“道”是我國古代哲學中的基本概念,“道”是事物的基本規律,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道。中國古代的“酒道”,精髓就是“中和”二字,主張對酒無嗜飲,這與莊子的無所貪酒的說法有異曲同工之妙。莊子主張飲酒有節,酒可以飲,但要飲而不過,飲而不貪,飲似若未飲,絕不可太過,故謂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