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大家酒評內容中心 鞏星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白酒,從古至今,無論是市井小民還是達官貴人,都擺脫不了它的魅力。不少現如今知名的白酒品牌,在歷史的長河中也曾有過興盛之際,有過突破自身發展的重要時刻,有過改變酒史的釀造技術進步。讓我們從最近的“唐宋元明清”五個朝代,看看哪些知名品牌曾留下意義非凡歷史的印記吧。
唐朝:劍南春被選為宮廷御酒,李白命名白云邊
唐代是中國酒文化的高度發達時期,唐代酒文化底蘊深厚,多姿多彩,輝煌璀璨。“酒催詩興”是唐朝文化最凝煉最高度的體現,酒催發了詩人的詩興,從而內化在其詩作里,酒也就從物質層面上升到精神層面,酒文化在唐詩中醞釀充分,品醇味久。唐朝酒肆日益增多,酒令戰風行,酒文化融入了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
早在盛唐時期,劍南春酒的前身“劍南燒春”就作為宮廷御酒而載于《后唐書·德宗本紀》,在盛唐時期劍南春被選為宮廷御酒。唐人李肇的《唐國史補》對天下名酒記載道:“酒則有郢州之富水,烏程之若下,劍南之燒春……”,大唐皇室宮廷的長期御用奠定了劍南春“大唐國酒”的歷史地位。劍南春是現代中國唯一載入正史的中國名酒,也是中國至今唯一尚存的大唐名酒,其傳統釀造技藝被認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相傳李白為了喝到此美酒,還曾把皮襖賣掉買酒痛飲,留下“士解金貂”、“解貂贖酒”的佳話,除了劍南春酒,與詩仙李白有淵源并頗受喜愛的,還有另一款美酒——白云邊。
公元759年,李白攜族弟李曄、友人賈至秋游洞庭,溯江而上,夜泊湖口,攬八百里洞庭煙波浩淼之景,暢飲當地佳釀,酒酣沉醉之際賦詩抒懷,即興寫下“南湖秋水夜無煙,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云邊”這一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句。美酒絕句相得益彰,白云邊酒由此得名。此后,詩意與酒意溶于一壺,白云邊酒雖然1952年才建廠,但其發展歷史則可能追溯至1500年前的唐朝了。
宋朝:宋太祖為“宋河”易名,欽定為宮廷貢酒
宋朝酒文化是唐朝酒文化的延續和發展,比唐朝的酒文化更豐富,更接近我們現今的酒文化。宋河釀酒歷史久遠,早在3600年前的東周,釀酒工匠已經開始用獨特柔美的宋河之水釀酒。影響中國文化數千年至今的儒道兩大思想體系的鼻祖,老子與孔子,曾于古宋河之濱把酒論道,成就中華文化千年之脈。
公元前518年,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學祖師孔子問禮拜謁于老子(李耳),老子奉上棗集(現宋河鎮)釀造的美酒招待孔子,孔子飲后遂留下“惟酒無量不及亂”的千古名言。
宋朝時,宋河的地位得到了宋太祖趙匡胤的最高可定,他親自將“送河”改為“宋河”,欽定為宮廷貢酒,更有“天賜名酒,地賜名泉”“棗集美酒,名不虛傳”的美句流傳。
在千百年的歲月里,從漢桓帝劉志酒祭老子開始,歷史上先后曾有魏文帝曹丕、唐高宗李治、女皇武則天、唐玄宗李隆基、后梁太祖朱晃、宋真宗趙恒、宋徽宗趙佶八位皇帝駕幸鹿邑,以棗集酒拜祭老子,留下了綿綿不絕的酒史傳承,賦予了宋河皇封御酒之美譽與皇家禮遇之高貴,更鐫刻了始于春秋,盛于唐宋的宋河釀酒歷史一脈相承。
元朝:李渡、劉伶醉開啟蒸餾酒時代
2002年,考古發現了一批元代采用地缸發酵生產蒸餾酒的酒窖、水井,以及明代的爐灶、晾堂、酒窖、蒸餾設施、水溝、墻基等種類豐富的釀酒遺跡。專家學者認為,李渡燒酒作坊遺址釀酒的歷史始于元代,歷經明清,連續不斷,發展至今,反映了中國南方白酒工業在技術、生產工藝上的特點、傳統和進步。已經揭露的明代釀酒作坊遺址布局配套,完整齊全,能從考古角度說明古代白酒從原料煮熟、拌曲發酵到蒸餾的生產工藝流程。
李渡元代燒酒作坊是中國目前發現年代最早、遺跡最全、遺物最多、延續時間最長且最具鮮明地方特色的古代燒酒作坊遺址,也是目前中國乃至世界范圍內證明元代蒸餾酒產生、發展并在科學史上取得突破的最好的遺址。
在元代的《飲膳正要》等文獻中,都有不少蒸餾酒及蒸餾器的記載。經過專家的考證,唐代已經初創了蒸餾酒制作法,宋代我國已有了蒸餾酒,但是在元代的時候,蒸餾酒才真正獲得發展,始創于公元1126年金元時期的劉伶醉燒鍋,也是中國最早的蒸餾酒發展起源之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單》。
劉伶醉酒嚴格采用傳統老五甑工藝,經泥池老窖、固態、低溫、長期發酵,緩火蒸餾、量質摘酒、分級貯存、精心釀造而成。深受廣大消費者青睞,先后榮獲"首批中國食品文化遺產"、"首批中華老字號"和"中國馳名商標"。
明朝:五糧液和瀘州老窖的窖池群沿用至今
明朝時期,兩大品牌的發展為他們成為我國知名白酒品牌奠定了優良基礎,他們都因使用明朝至今的窖池而聞名,他們分別是五糧液和瀘州老窖。
“五糧液明代古窖池群”的16口古窖池群是從明初一直連續使用至今、使用功能完好、從未停止過發酵的“活文物”,其歷史已達六百多年,成為我國現存最早的、唯一仍在使用的地穴式曲酒發酵窖池。也正是從明朝開始,陳氏酒坊在繼承“姚子雪曲”生產工藝的基礎上,還總結出“陳氏秘方”,從而使得釀酒工藝更加完整、酒質更趨穩定。這就是五糧液的前身。當時上層人士將“五糧液”稱之為“姚子雪曲”,下層人士將之稱之為“雜糧酒”。
公歷1573年,即明朝萬歷元年年,明朝第13位皇帝朱翊均(神宗)登基改元。編年史載,瀘州老窖也從此開始形成規模釀酒窖池群。該窖池群系全國建造最早、保存最完整、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釀酒窖池,被國家文物部門認定為“中國第一窖”。1996年,相關部門下令將瀘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擁有的瀘州明代釀酒窖池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予以保護。這是迄今為止全國釀酒行業唯一僅有的殊榮。“國窖”亦因此而得名。
對中國(固態)蒸餾酒來說,發酵窖池的使用年齡對酒品的老熟程度和香味水平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釀酒窖池使用的時間愈長,其形成的微生物環境愈出色,而這個微生物環境是醞釀發酵出優質酒的生化反應基礎。這種特殊的,專為釀酒所形成的微生物環境,需要長期不間斷地培養,加之特殊地質、土壤、氣候條件等等,方能形成真正的“老窖”。
清朝:受乾隆喜愛,洋河釀酒達到空前繁榮
除了劍南春和宋河外,洋河酒也曾格外博得君主歡心。清朝時期,洋河所在的淮安府,和揚州府并稱“淮揚”,河運交通發達,商賈云集,酒肆林立的洋河,文人交游往來,是江南經濟文化之形盛的“窗口”。乾隆第二次南巡,特意點飲洋河酒,并留下“酒味香醇,真佳酒也”的贊譽。
后來,乾隆曾下諭旨,要帶洋河釀酒師到宮中釀酒,釀酒師在感謝乾隆好意同時,以“酒乃五行五谷之靈氣扎聚之物,不是什么地方都能釀出好酒的,草民不能進宮釀酒”的理由婉拒,隨后又從甑鍋、甑筒以及水、土、五谷等器具、原料,一一解釋本地洋河酒的靈性。“橫遭拒絕”的乾隆,因愛惜其釀酒之才,不僅未動怒,聽了釀酒師論述后更敬重其技,心情大好封洋河酒為皇室的宮廷御酒。
據統計,至清光緒年間,洋河鎮酒坊多達27家,省內外70多名釀酒師云集于此,洋河釀酒達到空前繁榮。據明天府《府志》、《泗陽縣志》記載,每逢重大節日,洋河鎮儼然一個小商業圈,運送御酒的車輛及各路客商絡繹不絕。而運河之上除了鹽運、漕運的船只,就是掛有酒旗的船只,洋河酒通過水路運往沿線各商業城市。
看到這些知名品牌在歷史中的優秀表現,我們更能充分感受到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他們的發展進步就是中國酒史的發展進步,中華酒文化的深遠,中華民族造型藝術的發展以及對人類文明的貢獻。當我們喝一瓶酒的時候,喝的不僅是它上乘的口感和品質,更有它身上承載著的歷史底蘊、數千年技藝傳承和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