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其實我們廚房里有時拿來做飯的黃酒,有著十分悠長的歷史,并與葡萄酒、啤酒齊名并成為世界“三大古酒”。但是,與定價、酒精度相近的啤酒相比,黃酒的受眾更少,在定位上也有點“上不了臺面”,甚至淪為了“廚房調料”!那么,為什么黃酒與啤酒的差別會這么大呢?
我們先從黃酒的“衰落史”談起。提起黃酒,筆者其實挺為它惋惜的,好歹算是傳承千年的“古酒”,是過去無數文人墨客揮毫之時必不可少的“好朋友”,如今的地位與之前相差甚遠;反倒是曾經被人瞧不起的蒸餾酒——白酒,搖身一變成為了高端的代表。
這是因為兩者的釀造原料不同,黃酒以大米、糯米等谷物為原料,白酒則是以高粱、玉米等雜糧為主。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家正處在貧困的狀態,所生產的糧食僅能勉強達到讓人溫飽的程度,又怎么可能分一部分出來進行釀酒呢?基于此,國家大力扶持以高粱為主要釀造原料的白酒行業,這等于是變相地“冷落”黃酒,漸漸地黃酒也就淡出人們的視野了。
錯過了發展期,黃酒的品牌和生產自然沒能擴展起來,這也就是黃酒日漸式微的一大原因,其他原因則跟競爭對手的優勢有關。我們知道,啤酒幾乎是k歌、燒烤、夜宵等聚會的C位擔當,炎炎夏日中飲上一杯帶有氣泡而又冰爽十足的啤酒,大口暢飲之下解暑又解渴!相比之下,黃酒的酒精度雖然也不是很高,入口也相對綿柔,但卻比較適合小口小口地細品慢酌,試問有誰在燒烤攤前小口喝酒的?這也太奇怪了!
除了錯過黃金發展期、飲用場景相對單一局限這兩個原因之外,黃酒本身的“文化屬性”也沒能很好地發揮出來。我們知道法國葡萄酒馳名世界,除了它卓越的品質之外,法國人更是將飲用葡萄酒作為“貴族文化”向全球輸出,讓人們形成對葡萄酒形象“高貴”認知。可惜的是,黃酒雖然與葡萄酒齊名,但在文化屬性上卻沒法“點亮”,一個是象征高端的“貴族酒”,另一個確實淪為廚房的“調料酒”,真的令人唏噓。
總的來說,黃酒拼不過其他酒,便是因為發展受限、場景單一、文化屬性不強這三個原因,如果黃酒想要重新步入賽道,那感覺真的是需要一個契機+大換血,才有可能實現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