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白酒度數的演變,大概就是一個學徒從不會釀酒,逐漸摸到竅門,掌握核心技術,再到賺了幾個小目標后,熱衷公益、關注健康的創業和心歷路程。
大約公元前5000~3000年前,人類還在穿虎皮豹紋露漏肩衣服的時候,就出現了自然發酵酒,和果酒差不多,只有幾度。
愛學習的人類,發現這東西可以讓人嗨,于是就學習并升級成了人類的一個基礎技能點。
到了商代,最早關于酒的著作《書經?說命篇》中,“若作酒醴,爾惟曲蘗”,記載酒曲的出現是由于谷粒保管不善而發霉發芽,被水浸泡發酵而成,人們觀察總結了生產的各種條件,試制后有了人工酒曲,逐漸掌握了用酒曲釀酒的方法,酒的度數進一步提高,可以達到十多度。
直到宋朝,中國采用發酵法獲得的酒,酒精濃度都難以超過20度。也就是人類被傳授的滿身的大黃庭,不能吸收,需要借助某種機緣或者自己開竅,讓初級技能升級為終極大招。
這一冥想,就是1000多年,幾十代人的時間。轉機果然來自于外力。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起始創其法”。在民間,蒸餾酒最初是被稱為燒酒的。
較為普遍的說法是,元朝時期,蒙古人遠征中亞、西亞和歐洲,使得西方的蒸餾法傳入中土,釀酒者又把歐洲人本來是蒸葡萄酒的器物,變成了蒸谷物酒,獲得了最高濃度約70%的蒸餾酒。
有了蒸餾器的加持,中國白酒算是習得了滿級的大黃庭,技能點也很快點到了滿點。
豪放粗狂的蒙古人喜歡度數高的烈酒,是從骨子里散發出的習性,完全統治中土后,為了突出他們自身的文化,將蒸餾酒的地位置于所有酒之上。
但是對于那時的中土人士而言,曾經一度把酒精度太高的蒸餾酒稱為毒藥,或者高度“臭酒”。
到了明朝時,隨著北方民族的撤退,中華大地又興起了發酵酒,《水滸傳》《金瓶梅》這些描寫宋明時期的文學著作,就把黃酒、金酒等發酵酒,列為達官貴人的心頭好。
后來滿清入關后,對高濃度和極度抗寒的蒸餾酒情有獨鐘,因此入口辛辣、渾身發熱的蒸餾酒漸漸替代了香醇濃郁、后勁很足的發酵酒,成為了主流。
中國白酒也就正式奠定了以高度酒為主,傳統低度發酵酒為輔的傳統酒文化體系。
建國后,為了規范,國家將此前的蒸餾酒、燒酒、高粱酒、火酒統一改稱為白酒,開始實行專賣管理。專賣品以國營、公私合營、特許私營及委托加工四種方式經營,其生產計劃由專賣公司統一制定,同時規定,酒精含量要在60度左右。
1951年王文廣出版的《專賣事業教材》中明確規定:“專賣機構批發酒度為62度,零售酒商售酒規定為60度,不得減低度數,違者私酒論”。
由此可見,賣低度酒屬于違法行為。
盡管如此,在民間早有投機取巧獲取達標度數的操作,我國民國時期的第一本白酒專著《高粱酒》所載:
“商場市肆所呼之‘原乾’、‘原酒’、‘白干’、‘干酒’、‘炮子酒’皆謂酒蒸餾后之未摻入生水者也,普通為三花至四花隨各地之習慣而定。所謂某酒有幾個花,乃某酒可加十分之幾生水而為花酒也。所謂花酒乃原酒加水,使其酒泡達小米粒大小,接連若串珠,停一二分鐘不滅,為其準則之酒。所含酒精成分約在百分之四十二(以標準溫度為15℃時的重量百分比計)”。
這就是最早的白酒兌水降度記載。
也就是說,在近代很長一段時間里,低度酒仍舊有很大的市場,但是并不合法。
1952年,第一屆評酒會:山西汾酒65度,貴州茅臺酒55度,西鳳酒65度,老窖大曲65度。
1963年,第二屆評酒會:五糧液60度,古井貢酒65度,瀘州老窖特曲60度,全興大曲59度,茅臺酒55度,西鳳酒65度,汾酒65度,董酒60度。
前兩界評酒會,中國名酒大多在55度以上。
高度酒最大的問題在于耗糧高,在那個物資匱乏又急需白酒解悶的年代,白酒算是輕奢產品,一直供不應求,好多人也喝不起。
各地展開了代用原料釀酒試點,菝葜根、甜菜、薯類等含淀粉的植物都拿來做釀酒實驗,目的就為節約糧食、擴大產量,效果不如人意。
同時,在百廢待舉的那個年代,白酒充當了為新中國創外匯的光榮重任。但是,國外消費者普遍認為中國白酒度數太高。
于是,總總契機合在一起,七十年代中期,國家提出發展低度酒,有幾個目的:1.節約糧食;2.與國際接軌,方便出口創匯;3.可以提高企業經濟效益;4.有利于身體健康。
此舉極大提高了酒企積極性和創造性。
1975年,張弓酒廠38度張弓酒研制成功,拉開白酒低度化序幕。
1979年,第三屆評酒會,39度雙溝特液被評為國家優質酒,這是低度酒第一次獲此殊榮。
1984年,第四屆評酒會,獲得國家優質酒的濃香型曲酒有6個,低度白酒占4個。
1985年,低度酒(包括啤酒、黃酒、葡萄酒)比重從五十年代的20%上升到60%,人們飲酒習慣已經發生很大變化。
1987年,“三部一委”在貴陽召開釀酒工作會議,向全國白酒行業提出明確的要求,今后的白酒制造,要堅持“優質、低度、多品種、低消耗、少污染、高效益的方針”,盡快完成“高度酒向低度酒轉變”。
1988年,第五屆評酒會開始,為響應部委號召,這屆有個新規定,參賽酒樣必須在55度以下,所有名優白酒都開始推出降度產品。這一屆低度白酒參評樣品128個,14個被命名為國家名酒,26種被評為國家優質酒。
直到1989年。經過多年的調整和市場檢驗,各大名酒經典度數陸續出現......醬香型穩定在53度,濃香型52度。
而市面上流通的有28度、31、33度、35度、38度、39度、40度、43度、45度、48度、50度、52度、53度、56度等等。
60度以上的白酒,品牌產品除了二鍋頭、少數的定制酒,再就是自家釀的散裝酒居多,其他的再難見到。
我國在糧食短缺的大環境下,研究降度酒用了20年,推行降度酒用了40多年。
如今不缺糧食了,41度以下的酒普遍稱為低度酒,以上為高度酒。
縱觀白酒度數的演變,就是從無到有,從有到選,從選到優的過程。目的也就是為市場服務,提供滿足特定歷史時期特定消費群體的消費要求。
酒的好壞實則與酒度高低無關,關鍵在于其生產工藝和個人喜好,只要自己覺得好喝,管它是30度還是60度!
圖源網絡
本文首發于公號“天下純糧”,關注帶你探秘好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