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題記
文|歐陽千里 酒水行業研究者
近日,有媒體在報道中提及“舍得酒業12萬噸優質基酒不實、品質不好”等類似信息,在酒業、投資等領域引發廣泛討論。所幸,這不是“秦池標王”時代,而是一個“是非自有公論”的時代。在新時代,酒企不會因為一篇報道而陷于無法自辯的泥潭。
辯論是“唇槍舌戰”,時常會“大傷和氣”。于公眾而言,與其講道理,不如說故事。
先說“疑鄰盜斧”。很久之前,有人丟了斧子。懷疑被鄰居家的兒子所偷,于是便去觀察那人,那人走路的樣子,那人的臉色表情,那人的言談話語,無一不像偷斧者。不久后,丟斧子的人翻動谷堆時發現了斧子,再見到鄰居家的兒子,言行舉止沒有一處像偷斧者。
再說“樹瘤自愈”。樹木受了外傷,傷口處便會長出一個表面凹凸的球狀物,會越長越大,越來越硬,被人稱之為“樹瘤”。專業人士分析,樹瘤是樹體自身愈傷組織長成,是植物的一種自我保護反應,就像人受了外傷之后,傷口要結痂一樣。
部分媒體人對舍得的誤會,好似“疑鄰盜斧”,從而尋找出諸多論據來論證其邏輯的合理性;舍得對于公眾的回應,便是“樹瘤自愈”,唯有自身發展得更強、更好、更快才能贏得充分理解。
往事如風,過往是時代的產物
很長一段時間,我國的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在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年)之前,這種矛盾尤為尖銳,黨和國家工作的重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
正是在這種大背景下,要滿足消費者喝酒的需求,有關部門研究“節糧釀酒”(煙臺釀酒操作法),推廣“代用糧釀酒”。酒企購入食用酒精,通過固液法、液態法釀造產品使用,在低端市場頗為普遍。時至今日,仍有酒企采用固液法、液態法生產低端產品,而且頗受消費者的歡迎。
脫離時代背景,去點評企業的市場行為,這本身就不客觀,更無公正可言。
十九大(2017年)以來,我國的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此背景下,純糧固態白酒已經成為消費市場的主流。2022年6月正式實施新的《白酒工業術語》,其中強調液態法白酒、固液法白酒不能使用非谷物糧食酒精和食品添加劑。
作為名優酒企之一的舍得酒業,主銷的沱牌復刻系列、沱牌天特優系列、沱牌六糧、沱牌T68系列產品,舍得、吞之乎、天子呼等產品,均是純糧固態發酵釀造產品。
今昔似夢,未來亦是時代的產物
1989年,沱牌(舍得)與茅臺、五糧液等榮膺第五屆全國評酒會“國家名酒”榮譽稱號,迎來更快的發展。九十年代,其主銷產品沱牌產銷量一直名列前茅,“悠悠歲月酒,滴滴沱牌情”至今仍是眾多酒友的記憶。2000年左右,酒企生產能力進入全國前三,但銷售規模遠低于市場銷量,尤其是中高檔產品,所以沱牌的大量優質基酒被儲存下來。
與沱牌相比,舍得的銷量并不高,12萬余噸的優質基酒得以儲存下來,成為舍得如今推進老酒戰略的強力支撐。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眾所周知,當市場“一片濃香”時,諸多醬香酒企紛紛轉型濃香,唯獨茅臺“耐得寂寞”,才有今日“擁得繁華”。當然,這屬于典型的“從結果找原因”。如果,舍得能夠再進一步發展,相信贊嘆其“壞事變好事”的聲音會不絕于耳。
“判斷”要基于“常識”,而“常識”要基于“專業”。陶壇、麻壇儲酒,僅僅是貯存的一個環節,而非白酒的終極“歸宿”。筆者曾去業內絕對頭部的醬香酒企參觀,常見一排排不銹鋼儲酒罐,小的有500噸,大的有5000噸,所以用陶壇數量推測老酒儲備并不科學。酒是陳的香,一年一個味,并非醬香酒所獨有,而是高度優質糧食白酒的共性。以一/多家之言來斷定某個香型的優劣,本身亦不客觀。
后記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歷經沉浮的舍得,其價值水漲船高,因為懂她的人知道其內涵,知道其價值。舍得成長的路上,總會有“誤解”甚至“誤傷”,恰恰是這些“不快”使其更“自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