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日常生活都繞不開酒,但也不是每個人都無時無刻需要或者想要飲酒。酒的有無和寡多時常與人們想要飲酒的心情并不保持同步;人們內心想要飲酒的欲望也常常與他們當時的身體狀況并不同步。這就導致古今的很多酒客們有時是欲飲而無酒,有時是酒杯滿溢但興趣缺缺;有時是萬事俱備但總覺得缺少一些想要喝酒的情緒,有時是酒興高漲卻被身體“拖了后腿”。今天我們要聊的就是最后一種情況:有酒且欲飲,奈何自己的身體狀況“有所不逮”。
所謂“有酒而不飲”。不飲酒并不是因為無酒可飲,而是因為一些其他原因,比如各種身體不適。就算在現如今已然較為發達的醫療條件下,醫生也還是會要求患者在生病服藥期間要忌酒。而古人在這一方面的意識更多的是出于一種自覺的經驗感受。但在生病服藥期間需要忌酒這一點上,古今大體是保持一致的。
古人云:“病來不飲非無酒”,這是古人智慧和經驗總結出來并流傳后世的常識。因為不遵從醫囑而在生病期間飲酒導致殞命的古人也不少,最為我們熟知的自然是唐代詩人孟浩然。據《唐才子傳》記載:“浩然疾疹發背且愈,浪情宴謔,飲酒食鮮疾動。”這位大詩人便是因為一時酒興高漲,在生病期間飲酒導致身死的。
按照中醫的說法,人體抗病的正氣主要為營衛之氣,來自水谷精微(中醫術語。水谷,泛指飲食。精微,是指食物精純微小的部分,也可指精氣。這個詞連在一起可以解釋為:脾臟可以吸收飲食從而轉化為微小物質,即精元真氣。)所以人們在生病時,中醫會要求病人清淡飲食,就是為了顧護脾胃之氣,以抗病邪,此時不能飲食無度,不能飲食隨意。而飲酒會加重脾胃的負擔,導致病情加重。如宋代詩人梅堯臣在《汝州王待制以長篇勸予復飲酒因謝之》中所寫:“前因飲酒多,乃苦傷營衛。嘔血踰數升,幾不成病肺。”這便是因為飲酒而傷了“營衛”導致病重的活生生的例子。
此外,按照現代醫學的解釋,病人在很多情況下也是不能飲酒的。比如對于做完手術的人來說,飲酒很容易導致傷口出現滲血嚴重和愈合困難的情況;而對于高血壓患者來說,喝酒會引發血壓出現升高,甚至會出現內分泌紊亂,導致血糖出現不穩定情況,很容易導致出現糖尿病。諸如此類的忌諱都是既有現代科學為依據,也有大量事實經驗為佐證的。
酒在平時是暖心、暖身的妙物,但在生病時一定要有所忌諱。所謂“病來不飲非無酒,老去追驩總是愁。”(宋·楊萬里《中秋病中不飲二首后一首用轆轤體其一》)已然說盡這一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