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非儒家文化莫屬,而黃酒則是中國最古老的獨有酒種,被譽為“國粹”。兩者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儒家講究中庸,宣揚仁、義、禮、智、信等人倫道德;而黃酒生性溫和、風格雅致,酒文化古補厚重,傳承人間真善之美、忠孝之德。
中庸
中庸之道即中正不偏、經常可行之道。“中者,天下之大本也;和者,天下之大道也。”儒家把“中”與“和"聯系在一起,主張"和為貴”、"普遍的和諧”。
黃酒以”柔和溫潤”而名聞天下,恰與中庸調和的儒家思想相契合。
黃酒集甜、酸、苦、辛、鮮、澀六味于一體,自然融合形成不同尋常之“格”,獨樹一幟,令人嘆為觀止。
“六味”中,任何稍稍偏頗某一味,往往膩口發渴,或辛辣粗糙,或淡口無味,或體中滿悶,留給人們美中不足之憾。因此不得不佩服黃酒的“中庸”之道。
儒家思想的中心思想和最高道德準則是“仁”。子曰:“仁者,愛人”“克己復禮為仁”,其中“仁”是目標,“克已"而使"禮”得到遵守和恢復是踐行手段。同時“仁”還體現了人與人的關系,是在尊重關懷他人的基礎上,獲得他人的尊重和關懷。
黃酒承載著釋放人們精神,惠澤健康,表達情感,體現愛心,激發睿智的作用,這與儒家崇尚“仁義,主張“天地人合一”的精神境界,提倡友善、愛護是息息相通的。
黃酒自古與人們結下了不解之緣。”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惡。”酒作用于人的精神的東西,可使人為善,也可使人為惡。
酒雖有利有弊,但把握適度,神益頗多。酒的功能主要有三個:一是可解除疲勞恢復體力,二是可藥用治病滋補健身,三是可成禮。
忠孝
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孔子認為,忠乃表現于人與人交往中的忠誠老實;孟子說:“誠者,天之道也。”
孔子認為孝悌是仁的基礎,孝不僅限于對父母的贍養,而應著重對父母和長輩的尊重。孟子更是主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儒家“忠孝”思想不僅是中國古代傳統的道德文明,而且也是中國傳統美德的一部分。
黃酒生性溫和、醇厚綿長,在漫漫中國酒文化長河中,以其獨有的“溫和”受國人稱道,黃酒的文化習俗始終以“敬老愛幼、古樸厚道”為主題,這與儒家所追求的“忠孝”精神一脈相承。
首先,酒本身性溫,飲黃酒忌狂飲濫喝,唯慢慢地一口一口地咂,才能品味出它的滋味。
其次,黃酒特別是紹興黃酒千年不衰,聞名遐邇,與紹興當地釀酒人忠誠經營,世代相傳,無一怠慢息息相關。
再者,酒鄉習俗,古雅厚樸,敬老愛幼之風盛行。例如當家里的孩子長到一周歲時,俗稱“得周”。這時的孩子已牙牙學語,在酒席間由大人抱著輪流介紹長輩,讓孩子稱呼,這不僅增添了“得周酒”的熱烈氣氛,更讓人享盡了天倫之樂。
治國
儒家強調修身養性,主張人們應該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努力方向,要有為社會大眾貢獻才智的人生價值取向和不怕艱難險阻、堅忍不拔、百折不撓的頑強意志和精神。
儒家思想探求者砥礪奮發、努力進取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念,從黃酒得以見證,借黃酒得以升華。2500年前,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投酵勞師,一舉滅吳,報仇雪恥。在稱霸中原后,勾踐置酒文臺,舉酒慶功。
徐渭才華橫溢,桀驁不馴,不畏權貴,杯不離手,醉中作畫,留下不朽之作。與徐渭一樣,當時紹興一大批文人進入官府,擔當了幕吏(師爺)角色,他們作為儒生這樣一個特定的知識群體,“學而優則仕",抱負“治國平天下"的理想。
徐渭書作
他們有智有謀,辦事果斷,處事方圓,剛柔相濟,如同黃酒之秉性,不會輕易為五斗米折腰,去趨炎附勢,為慮作低。道不同不相為謀,和則用,不和則去,不被任用還可以退身田園,設壇施教,也足可以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