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醉則類鬼,鬼醉則戲人。酒精可以變換人類內心的諸種念頭,進而影響其性情、習性,這是古之飲酒者千百年來總結出的經驗。古之酒客在飲酒的時候也在思考,他們不僅思考著釀酒工藝的改進、酒器酒具的改良與創造,也在反思著酒給人們帶來的諸種壞處和弊端。正是在這種辯證的思維方式下,酒文化才能不斷發展,直至形成現如今這樣一個堪稱龐雜宏大的文化體系。
對于酒的反思,是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人在飲酒的時候,也會反思,會將反思得到的結論以各種傳播方式教授給后世酒客。在這其中,編造故事、傳說便是最常見也最有效的一種方式。
飲酒有益也有害,有益之處不必多說,飲者自知。飲酒的弊端也很明顯,而勸誡不飲是在一定程度上違背人的本心欲望的,這就導致這種行為不僅需要飲者自身不斷鑄造自身內在的極大節制力,也需要有人從旁示警,時時刻刻敲著警鐘。這樣的警示故事,我們已經聊過很多,今天我再跟大家聊一則我個人很喜歡的奇詭勸誡小故事。秦代呂不韋在《呂氏春秋·慎行論·疑似》中記載了一則奇詭的故事:“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狀。邑丈人有之市而醉歸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狀,扶而道苦之。丈人歸,酒醒而誚其子,曰:‘吾為女父也,豈謂不慈哉 !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觸地曰:‘孽矣!無此事也。昔也往責于東邑,人可問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嘗聞之矣!’”話說在大梁城的北部有座叫黎丘的小山,有個奇怪的鬼,喜歡裝扮別人的兒子、侄子、兄弟的樣子。村中的一個老人到街市上喝醉酒回家,黎丘的鬼裝扮成他的兒子的樣子,扶他卻在路上使他受苦。老人回到家,酒醒后就責罵他的兒子,說:“我是你的父親啊,難道我對你不夠好嗎?我喝醉了,你在路上折磨我,是為什么?”他的兒子哭著磕頭碰地說:“冤枉啊!沒有這樣的事啊!昨天我去村東向人討債,可以問他的。”他的父親相信他的話,說:“呵!那就肯定是那奇鬼啊,我本來曾聽說過的啊!”
到了第二天,“明日端復飲于市,欲遇而刺殺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丈人望其真子,拔劍而刺之。”黎丘丈人特意又到街市上喝酒,想碰上(那鬼)將它刺死。第二天早晨前往街市上喝醉了,他的兒子擔心父親不能回家,就前去接他。老人看見兒子,拔出劍就刺他。老人的意識竟被像他兒子的鬼弄糊涂了,因而殺死了自己真正的兒子。這則故事講述的其實是一則怪誕的鬼怪戲弄醉酒之人的故事,勸誡之意包含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