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酒小曲完整的蒸糧工序包括:初蒸、燜水、復蒸三個部分。初蒸、燜水、復蒸是也稱為糊化工藝,指將糧食中的淀粉轉化成糊精的過程,也就是將糧食由生變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糧食中的淀粉會在水和溫度的作用下變成糊精,便于后期的糖化工藝。
在蒸糧時我們要根據原料品種的不同,掌握好初蒸時間、悶水溫度,配合好復蒸,使熟糧柔熟,淀粉碎裂率高。在整個蒸糧過程中我們要把握好悶水時間,使甑內糧食底面水份一致。在整個蒸糧過程中需要準確掌握初蒸、悶水、復蒸的時間,使熟糧淀粉裂口率高,軟硬合適,水分適當,全甑均勻。出甑時化驗水分含量為59%-61%,糧粒裂口率為89%以上。
整個過程的操作方法大致可以總結為:開始時加好底鍋水,水面離甑橋15~16厘米,安好甑橋甑箅,填好邊緣縫隙,撒稻殼一層(2~3公斤),用水潑濕掃平,待底鍋水燒開后,即可撮糧入甑。在泡好的高粱中拌入適量的稻殼,使糧食疏松上汽均勻,在40~50分鐘內裝完,再經2~3分鐘,蒸汽便可穿出糧面。具體操作時需要注意以下3點:
一、初蒸的注意事項
1、熟糧水分對培菌發酵有很大影響,不能過多或過少。操作條件固定(如泡糧水溫、泡糧時間、初蒸時間、悶水溫度等),悶水時間長短可以決定水分多少。據經驗,大約延長悶水時間2分鐘,可增加熟糧水分1%。實際操作要同時用感官判斷(手捏軟硬度),最后用化驗數據或稱重結果來校正感官的判斷。
2、熟糧水分多少,應視季節和配糟酸度不同稍加調節。冬天發酵溫度較低時,熟糧水分在60%~61%,熱天發酵溫度高時應為59%~60% ,以減緩發酵速度,少生酸。當配糟酸度正常時,熟糧水分為60%~61%合適,如酸度偏大,可減少至59%~60% ,嚴重時可以再降1%,以減少發酵中的生酸量。
二、燜水的注意事項
燜水目的:燜水主要是使糧食內部和外界產生的溫差,使糧食膨脹。
操作方法:初蒸完畢,迅速從悶水筒加入悶水(水溫40~45℃),使悶水在甑內由下至上加入,在4~6分鐘內加完,水量要淹過糧面6~7厘米。此時甑內下層水溫60~65℃,使用溫度計檢測甑內中部溫度,讓糧食內部溫度達到75°C,再次浸泡約20-30分鐘,經仔細檢查,甑內糧粒不頂手、軟硬適當時放去悶水。
注意:燜水不能使用冷水,否則糧食就會因為內外溫差過大,直接開花,開花后的糧食水中浸泡,淀粉會大量流失,使后期出酒率低;且淀粉流失后,后期下曲時間會間接造成用曲量過大,使酒發苦。
水溫太高,則不能產生內外溫差,糧食膨脹程度較少,影響后期發酵。
三、復蒸的注意事項
復蒸時需要達到的要求:內無生心,熟而不粘,開篇率達到95%。
復蒸:迅速放去燜水,加大火力蒸糧,圓汽后繼續大火復蒸,時間約60分鐘左右即可。檢查糧食,內無生心,不頂手,陽水少,完全熟透,即可出甑。注意若糧食沒有吸足水分,很難蒸熟,這時可往糧食表面灑一定量的30度的溫水,用量根據實際情況而定。
注意事項:蒸糧時應防止蹋甑和溢甑。蹋甑是指穿汽不均勻或部分不穿汽。這是由于裝甑時火力太小,糧食倒得不均勻或甑箅未清洗干凈引起的。溢甑是指底鍋水沸騰后沖到甑箅上面。這是由于底鍋水加得太多或底鍋水不清潔所致。此種現象發生時,甑底糧食因吸水過多而結成團塊,致使蒸汽上升困難,影響上部糧食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