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卓立世界的文明古國,是酒的故鄉。酒和酒類文化一直占據著重要地位。以下是小編整理關于酒文化知識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白酒又名燒酒或火酒。有些少數民族則稱其為阿剌吉酒,意為“再加工”之酒。
白酒是我國特有的一大酒種,它最早產生于釀造酒的再加工,因此要談白酒的起源還得從釀造酒說起。
一般傳說,酒是杜康發明的。過去有的酒廠還把杜康供作釀酒的祖師爺,連日本的清酒行業也把釀酒技師尊稱為“杜氏”。這種傳說的依據,可見于古書。如《事物紀原》載:“杜康始作酒”。但有的書如《世本》卻說:“儀狄始作酒醪,變五味,少康作秫酒”。少康即杜康,他要比夏禹時的官吏儀狄晚得多。據此,似乎是儀狄先造的酒了。《戰國策》說:“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這里并沒有說儀狄先造酒,只是說他能夠釀出甜美的酒而已。其實,杜康、儀狄都只是掌握了一定技巧,善于釀酒罷了。正如大多數生產技術一樣,酒的創造和發展,也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生活和生產實踐中不斷觀察自然現象,反復實踐,經無數次改進而來的。
秦漢以后,隨著釀酒技術的發展,釀酒、飲酒的普及,為白酒的產生打下了基礎。另一方面,歷代帝王為了尋求不死之藥,不斷發展煉丹技術。不死藥雖然沒有煉出來,卻積累了不少物質分離、提煉的方法,創造了種種設備(包括蒸餾器具),為白酒的產生提供了條件。由此將蒸餾器具試用來蒸熬釀造酒,就出現了白酒,這是毋庸置疑的。至于究竟是為了想從好酒中提煉出令人興奮愉快的精華,以作長生之妙藥,試著“用好酒蒸熬取露”而產生了白酒?還是想處理貯存酸敗的釀造酒以減少損失,試用了蒸餾設備,從而造出白酒,并得出了“凡酸壞之酒皆可蒸燒”的經驗?則尚待進一步考證。
關于白酒的出現年代,也有不同的見解。有些人根據李時珍《本草綱目》中,“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的說法,認為白酒始于元代。但隨著對歷史研究的深入,現在認為白酒出現在唐代的人越來越多了。 1975年在河北承德青龍縣出土的一套金代銅燒酒鍋,敦煌的西夏釀酒蒸餾的壁畫,北宋田錫的《麹本草》中關于經二三次反復蒸餾而得到酒度高、飲少量即醉的美酒記載,這些事實都說明白酒的出現要比元代早得多。目前有關燒酒的文字和文物出現的最早時代是在唐代。唐代的白居易(772—846年)曾有“荔枝新熟雞冠色,燒酒初開琥珀香”的詩句;雍陶(805年)也有“自到成都燒酒熟,不思身更入長安”的名句。這兩位詩人的詩里不僅說到了燒酒,而且表明當時的燒酒已有密閉陳釀,使之老熟的工藝。在已發現的貴州少數民族的文獻資料中,對燒酒也有所反映。《西南彝志》第15卷《播勒土司論雄偉的九重宮殿》一文,在論述隋末唐初之事時,有“釀成醇米酒,如露水下降”這樣簡單蒸餾工藝的記載。因此,可以推測,白酒的出現是在唐代或稍早于唐代,只是當時還未普及,到元朝則已傳播開來。1343年朱德潤在他的《軋賴機酒賦》中則對白酒蒸餾器的構造和蒸酒狀況就作了寫實。但元朝的這篇文獻所記述的蒸餾方法都是用釀造酒為原料直接蒸熬的液態蒸餾;而明代李時珍(1518—1593年)的《本草綱目》所說的是“用濃香和糟入甑,蒸令汽上……”的蒸餾方法。無疑后者的蒸餾效率比前者更好,有了很大的進步。這也許是《本草綱目》中白酒出現年代較晚的原因所在。
以上是我們從白酒的產生與發展過程,闡述了對白酒起源的認識。但是,關于白酒究竟在我國何時起源,至今仍然沒有定論,說法不一。
從白酒的由來可以看出,我國是世界上利用微生物制曲釀酒最早的國家,要比法國人卡爾邁特氏用根霉曲制酒精、德國人柯赫氏發明固態培養微生物法早3000年左右。我們可以自豪地說,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利用蒸餾技術創造蒸餾酒的國家,要比西方威士忌、白蘭地等蒸餾酒的出現早六七百年。我們的祖先對釀酒生產技術和科學文化的創造、發展作出了杰出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