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何時起,全國酒友對山東酒友有種特別看法,比較主流的看法是,山東人豪爽,酒量大。也不乏有些泛著酸意的外省酒友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山東人是酒量大,為嘛,那里的白酒度數低,山東人都愛喝低度酒,末了,還不忘加一句,山東產不出好酒,好酒還得看川貴。
一說起魯酒無好酒,很多山東漢子都紅了臉,因為在大多數山東漢子的認知里面也多多少少聽到過這么幾個經典故事,魯酒薄而邯鄲圍,國家名酒無魯酒,標王秦池跌下神壇等。筆者翻閱過大量資料,嘗試著給山東白酒正名:山東酒并非薄而無味,而是回味無窮;山東酒并非無能力評選名酒,而是特殊國情下的歷史產物;標王秦池禍在產能,敗在公關,而非魯酒釀酒企業的代表。
魯酒薄而邯鄲圍。春秋時期禮壞樂崩,楚宣王(周朝子爵)會見諸侯。魯恭公(侯爵)遲到且帶來的禮品酒比較淡薄,引起楚宣王不滿。魯恭公也不高興,我是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公爵)之后,降級給你送酒已經是有失禮節和身份,如今指責酒太薄,實在是太過分。在其不辭而別之后,楚國聯合齊國攻打魯國。梁國一直想打趙國,擔心楚國支援趙國,于是趁著楚國出兵攻打魯國之際,發兵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
春秋無義戰,弱肉強食;周朝好禮儀,朝聞夕死。在這種背景下,魯酒薄講不通。魯恭公參會有可能帶去的是薄酒,不代表就是魯酒的最高釀造水平。分析一:楚宣王名為子爵,卻以王的方式處事,行為僭越,魯恭公不給他面子很正常,參會帶去薄酒;分析二:楚宣王行為僭越,想收拾一下不服管的王族魯恭公立威,于是找了魯酒薄的理由;分析三:如果魯酒本來味就很薄,楚宣王因為魯酒薄而發火說不過去,除非有一個原因,魯酒本來醇厚,可魯恭公帶去的卻是薄酒,引發楚莊王不滿,故而引發戰爭。
國家名酒無魯酒。建國初期,國家對白酒提出的目標是,在滿足人民生活前提下為國家積累建設資金,還要肩負起為國家節糧的重任。在這種背景下,地方工業部于1955年組織釀酒技術人員和干部進行中國酒界首次大規模技術試點,即“煙臺操作法”。煙臺操作法,在山東煙威海釀酒經驗的基礎上,結合全國各地的成功做法,釀酒原料多以“薯干”為主,節約小麥、推廣麩曲、強化酒母培養,這次試點圍繞培菌制曲、薯干固體釀酒以及高粱糠釀酒等操作手法進行科學實驗,總結出一套完整的技術規范,在白酒生產中收效顯著,試點推廣后第二年即為國家節約釀酒糧食12.5萬噸。
釀酒原材料的先天不足,釀造新工藝的率先嘗試等,讓魯酒在國家名酒評選中失利。從1952年到1989年,國家有關部門進行過五屆國家名酒評選,共評出茅臺、汾酒等十七種名酒。1952年首屆國家名酒評選,茅臺、汾酒、西鳳及瀘州老窖入選。直到1989年第五屆國家名酒評選,孔府家酒(山東濟寧)獲得國家優質白酒(銀質獎)。
標王秦池跌下神壇。據有關數據顯示,山東是白酒生產和消費大省,建國到2007年,山東白酒產量一直保持全國第一,直到2009年被四川超越。在產銷大省,沒有全國化的品牌,確實有些尷尬。正是在這種背景下,魯酒很多企業開始在廣告方面進行突破,尤其是爭奪央視“標王”。目光回到90年代:1994年孔府宴酒以3079萬元奪得“標王”,“喝孔府宴酒,做天下文章”一時名滿天下;1995年秦池酒以6666萬元奪得“標王”,銷售額從1億元陡升至3.2億,1996年秦池酒以3.2億元再奪“標王”,銷售額從3.2億元飆升9.5億元。
由于銷售額的激增,產能完全跟不上,于是秦池從四川購買基酒用于勾兌。此事經《經濟參考報》報道后,被國內無數家報刊轉載,從此秦池走向了下坡路,魯酒的市場也開始全面萎縮到山東。“勾兌”一詞也成為差酒、非純糧酒甚至假酒的代名詞,即使它本是個白酒生產的一道必備工藝。那是一個特殊的年代,一篇負面消息可以讓一家企業垮下,三株僅僅一篇《八瓶口服液,要了老漢一條命》新聞報道,近百億的三株也轟然倒塌,雖然后來勝訴。
經歷了這些年的風風雨雨,魯酒企業不再青澀,無論是產品質量,還是營銷手段,都堪比一線名酒,再次騰飛欠缺的僅僅是一個機會。謠言止于智者,魯酒好不好,喝過才知道。
下篇文章:透明色的酒為何稱之為“白酒”?敬請期待。
作者,歐陽千里,酒水行業研究者,獨立媒體人,濟南酒類協會首席顧問,靠上酒戰略顧問,多家平面及網絡媒體專欄作家。微博@歐陽千里,微信zuiwengqian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