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上大家都會喝啤酒,有的人是大喝有的人是小喝,你喝的啤酒是什么樣的呢?啤酒師們喝的啤酒又有哪些不同呢?今天就來看看專業的啤酒師是怎樣評價啤酒的?
專業的品酒師怎么評價啤酒
啤酒本質上是一種人們生活中的日常商品,在描述它的時候當然有不同的選擇:既可以陽春白雪,以詩詞歌賦來稱贊夸獎,“玉碗盛來琥珀光”;又可以下里巴人,以市井喧鬧來嬉戲打鬧,“不干了看不起我”。但到了專業品酒級別,我覺得最重要的是三方面:
用啤酒的語言來形容啤酒
正如同碰到講英語的人,拿德語去講個半天都毫無意義,雙方只是云里霧里,交流時一定要限定在共同的語言體系中。學習專業品酒的過程本身,就如同學習一個新語言的過程一樣,需要積累詞匯、語法、語態、語境,結合在一起才能方便大家有效的交流。當評價一杯啤酒時,就需要用啤酒的語言來描述,無外乎幾個點:專業,精確,有代入感。
比如釀酒過程有一些專有名詞,出糖(麥芽中的淀粉在一定溫度下被酶水解為可發酵糖)、洗槽(出糖后的殘渣用熱水淋洗出糖分)、熬煮、投酒花、渦流回旋(沉淀去除額外物質)、干投(發酵快結束時投入酒花)、一發(發酵桶)、二發(瓶中發酵)等等。它們最大的作用在于能用最簡短的語言幫助閱讀者精確獲悉信息,以防造成誤解。
同樣的道理也針對描述某個原料或化學成分時,太過籠統往往不夠清晰,需要精確指明到底是什么類型、什么程度。比如麥香一詞,就不如大麥香、小麥香、燕麥香等精確;而大麥香就不如大麥的焦香、糊香、甜香準確,為了更加清楚描述還可以加上類似咖啡、可可、太妃糖、烤面包、餅干等味道增加讀者代入感;而這些還是不夠,還需要描述清楚這個香味到底是什么程度,是中等還是明顯還是單薄。
例如當你喝到一款帝國世濤時,寫評價時有兩種選擇:
a. 濃郁的麥香撲面而來,味道很濃回味很久,較好飲用體驗。
b. 濃郁的大麥焦香,明顯的太妃糖、深色果脯味;中等的大麥糊香,有咖啡和可可的氣息;帶有燕麥溫和的蛋白質甜香味,類似烤面包;層次感濃厚,總體被焦香主導,甜而不膩被糊香中和;收口甜香微苦,不澀、略微酒精溫熱感,易飲性高;
兩組評價都像是描述同一款 啤酒,但你單單看到“濃郁的麥香撲面而來”時不一定聯想到這是款帝國世濤,也有可能是德式博克,而濃郁焦香、中等糊香、溫和烤面包甜香的味道結構就非常明顯是世濤啤酒;同理,味道很濃到底是舒服的濃還是不舒服的濃,而甜而不膩、焦香主導就是一種清楚的正面評價;較好飲用體驗到底是不苦還是不甜還是不澀口不辣口并不清楚,而第二種收口甜香微苦,不澀、略微酒精溫熱感則讓你看到時就仿佛感受到了啤酒過喉嚨后的狀態。當然,第二個答案更長,但長度不是必然的,更多的是能清楚精確描述且讓人有代入感。
同時,也要注意描述時要符合大致的事實。比如在描述啤酒花時,美式、捷克式、英國式風格有所不同,美式一般突出熱帶水果(西瓜、葡萄柚、芒果)、核果(蘋果、杏、梨)的甜香,捷克式一般有溫和的樹脂香、藥草香,英式一般有中等的青草香、泥土香。如果你描述一種酒花時把上述詞匯堆砌在一起,“酒花呈現明顯的西瓜和芒果香味、濃郁的藥草香,并混有中等泥土香,相得益彰互相平衡”,寫得又臭又長卻讓讀者完全得不到關鍵信息:那么到底可能是哪種酒花呢?
要針對你眼前的這款啤酒的風格評價
目前根據BJCP發布的2015年世界啤酒分類指南,全世界大約34大類、114個小類的啤酒,比如我們生活中喝到的青島、雪花、燕京、百威都屬于美式淡色拉格,那么在你評價啤酒的時候,也務必針對這一款所屬的類型。這就需要熟知每一個類型啤酒應該有的特色。
我在考試的時候就碰到這種情況,一款非常接近完美的大麥烈酒(考試后才知道用了頂級商業款大麥烈酒)放在你面前,告訴你這是比利時修道院雙料啤酒,那就得按照比利時雙料去打分,這款好酒由于顏色過淺、感覺不到比利時糖的存在、沙口感太弱、度數過高、收口過于甜膩等等,本來一款接近滿分的大麥烈酒就被我評成了不及格的雙料啤酒,可見一斑。當然,這是考試時故意為難你,在平時的喝酒中評價酒并不存在這種坑。
所以面對一款啤酒,就是認真的品位這款酒的基本框架和體現出的特色,尋找腦子中對這種啤酒類型的記憶,去比對、更正給出準確的評價,不要受任何干擾。比如有人可能極其受不了蘭比克的酸臭味(馬廄味、谷倉味),但對這種酒它就是合適的,哪怕你不喜歡喝,也不至于把一款頂級的蘭比克隨意打成不及格。除非它的酒標上寫著這是一款拉格,那你直接可以倒掉并投訴了。
要全方面立體地評價啤酒,共計50分
這是重頭戲,任何一款啤酒,都有色香味這一說,就好比飯菜總有酸甜苦辣咸香這些維度。第一步就要覆蓋啤酒的維度,我們稍微補充下小知識:啤酒的原料基本上有水、酵母、大麥芽、啤酒花和添加的輔料五大類。
香氣(Aroma):
滿分12分。大麥、啤酒花、酵母本身、添加的輔料(水果、小麥、燕麥、比利時糖、香料)和酵母的發酵產物(酒精、酯類、酚類)等都會帶來香氣,需要給予準確客觀評價。此時要注意很多異味的出現,比如硫化物的臭味、氯酚的創可貼味、霉菌味等等,這些異味的識別需要稍加培訓,比如使用異味膠囊,自學夠了。
外觀(Appearance):
滿分3分。酒不可貌相,所以外觀的權重并不大,但也需要簡單描述下顏色、酒體、酒頭、泡沫細膩度和持久度等,如果跟這個類型有大的出入,就要扣分了。
味道(Flavor):
滿分20分。這個和香氣基本一致,但嘗到的肯定比香氣更加準確,比如聞起來的水果味可能喝起來并不強。而且這里需要補充一些根本聞不到的東西,比如無法聞到啤酒的苦度、收口和回甘、味道的平衡程度,這些需要額外補充的點是這項的關鍵。
口感(Mouthfeel):
滿分5分。酒體順滑程度,飽滿還是單薄,酒精是否辣口,是否澀口和其他不良口感。
總體印象(Overall Impression):
滿分10分。很多人在這一點往往不知道該怎么評價,其實這個并不復雜,就是要回答這款酒的優點在哪里、中庸之處在哪里、不足之處在哪里、這些不足該怎么改進?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啤酒,任何一款酒都有不足之處,這一條考驗的就是你對酒的基本功,甚至是自釀啤酒的經驗。因為最核心的是問你該如何改進這一款啤酒,從原料、配方、發酵過程、儲藏和侍酒方方面面考核。因此,如果你給了極低分,卻不給反饋意見,這顯然不是正常的。一般情況下,分越低就要給出更多的反饋和提升空間。
當然,一個合格的酒評還要做到前后一致、符合科學,比如酚醛的酯香味就完全牛頭不對馬嘴,前文說了聞不到酒精味后文卻說酒精辣口感很強(這意味著酒精度非常高,不可能聞不到),評價味道時說麥芽的焦香味非常濃郁、超出了該種類的要求后文卻建議釀酒師提高水晶麥芽的使用比例,這都是前后矛盾不可取的,不是一篇專業的酒評。
在評酒時,也要避免其他因素干擾,比如不要使用香水、不要食用刺激類食物、兩款酒之間喝水漱口等等,都是基本功了。
夏季啤酒是很多人的選擇,可能大多數時候我們喝啤酒只是單純的解渴,一瓶一瓶往里灌的喝,其實讓自己慢下來,你也可以品味一下啤酒的美,給自己喝的啤酒一個中肯的品評。
專業的品酒師怎么評價啤酒
啤酒本質上是一種人們生活中的日常商品,在描述它的時候當然有不同的選擇:既可以陽春白雪,以詩詞歌賦來稱贊夸獎,“玉碗盛來琥珀光”;又可以下里巴人,以市井喧鬧來嬉戲打鬧,“不干了看不起我”。但到了專業品酒級別,我覺得最重要的是三方面:
用啤酒的語言來形容啤酒
正如同碰到講英語的人,拿德語去講個半天都毫無意義,雙方只是云里霧里,交流時一定要限定在共同的語言體系中。學習專業品酒的過程本身,就如同學習一個新語言的過程一樣,需要積累詞匯、語法、語態、語境,結合在一起才能方便大家有效的交流。當評價一杯啤酒時,就需要用啤酒的語言來描述,無外乎幾個點:專業,精確,有代入感。
比如釀酒過程有一些專有名詞,出糖(麥芽中的淀粉在一定溫度下被酶水解為可發酵糖)、洗槽(出糖后的殘渣用熱水淋洗出糖分)、熬煮、投酒花、渦流回旋(沉淀去除額外物質)、干投(發酵快結束時投入酒花)、一發(發酵桶)、二發(瓶中發酵)等等。它們最大的作用在于能用最簡短的語言幫助閱讀者精確獲悉信息,以防造成誤解。
同樣的道理也針對描述某個原料或化學成分時,太過籠統往往不夠清晰,需要精確指明到底是什么類型、什么程度。比如麥香一詞,就不如大麥香、小麥香、燕麥香等精確;而大麥香就不如大麥的焦香、糊香、甜香準確,為了更加清楚描述還可以加上類似咖啡、可可、太妃糖、烤面包、餅干等味道增加讀者代入感;而這些還是不夠,還需要描述清楚這個香味到底是什么程度,是中等還是明顯還是單薄。
例如當你喝到一款帝國世濤時,寫評價時有兩種選擇:
a. 濃郁的麥香撲面而來,味道很濃回味很久,較好飲用體驗。
b. 濃郁的大麥焦香,明顯的太妃糖、深色果脯味;中等的大麥糊香,有咖啡和可可的氣息;帶有燕麥溫和的蛋白質甜香味,類似烤面包;層次感濃厚,總體被焦香主導,甜而不膩被糊香中和;收口甜香微苦,不澀、略微酒精溫熱感,易飲性高;
兩組評價都像是描述同一款 啤酒,但你單單看到“濃郁的麥香撲面而來”時不一定聯想到這是款帝國世濤,也有可能是德式博克,而濃郁焦香、中等糊香、溫和烤面包甜香的味道結構就非常明顯是世濤啤酒;同理,味道很濃到底是舒服的濃還是不舒服的濃,而甜而不膩、焦香主導就是一種清楚的正面評價;較好飲用體驗到底是不苦還是不甜還是不澀口不辣口并不清楚,而第二種收口甜香微苦,不澀、略微酒精溫熱感則讓你看到時就仿佛感受到了啤酒過喉嚨后的狀態。當然,第二個答案更長,但長度不是必然的,更多的是能清楚精確描述且讓人有代入感。
同時,也要注意描述時要符合大致的事實。比如在描述啤酒花時,美式、捷克式、英國式風格有所不同,美式一般突出熱帶水果(西瓜、葡萄柚、芒果)、核果(蘋果、杏、梨)的甜香,捷克式一般有溫和的樹脂香、藥草香,英式一般有中等的青草香、泥土香。如果你描述一種酒花時把上述詞匯堆砌在一起,“酒花呈現明顯的西瓜和芒果香味、濃郁的藥草香,并混有中等泥土香,相得益彰互相平衡”,寫得又臭又長卻讓讀者完全得不到關鍵信息:那么到底可能是哪種酒花呢?
要針對你眼前的這款啤酒的風格評價
目前根據BJCP發布的2015年世界啤酒分類指南,全世界大約34大類、114個小類的啤酒,比如我們生活中喝到的青島、雪花、燕京、百威都屬于美式淡色拉格,那么在你評價啤酒的時候,也務必針對這一款所屬的類型。這就需要熟知每一個類型啤酒應該有的特色。
我在考試的時候就碰到這種情況,一款非常接近完美的大麥烈酒(考試后才知道用了頂級商業款大麥烈酒)放在你面前,告訴你這是比利時修道院雙料啤酒,那就得按照比利時雙料去打分,這款好酒由于顏色過淺、感覺不到比利時糖的存在、沙口感太弱、度數過高、收口過于甜膩等等,本來一款接近滿分的大麥烈酒就被我評成了不及格的雙料啤酒,可見一斑。當然,這是考試時故意為難你,在平時的喝酒中評價酒并不存在這種坑。
所以面對一款啤酒,就是認真的品位這款酒的基本框架和體現出的特色,尋找腦子中對這種啤酒類型的記憶,去比對、更正給出準確的評價,不要受任何干擾。比如有人可能極其受不了蘭比克的酸臭味(馬廄味、谷倉味),但對這種酒它就是合適的,哪怕你不喜歡喝,也不至于把一款頂級的蘭比克隨意打成不及格。除非它的酒標上寫著這是一款拉格,那你直接可以倒掉并投訴了。
要全方面立體地評價啤酒,共計50分
這是重頭戲,任何一款啤酒,都有色香味這一說,就好比飯菜總有酸甜苦辣咸香這些維度。第一步就要覆蓋啤酒的維度,我們稍微補充下小知識:啤酒的原料基本上有水、酵母、大麥芽、啤酒花和添加的輔料五大類。
香氣(Aroma):
滿分12分。大麥、啤酒花、酵母本身、添加的輔料(水果、小麥、燕麥、比利時糖、香料)和酵母的發酵產物(酒精、酯類、酚類)等都會帶來香氣,需要給予準確客觀評價。此時要注意很多異味的出現,比如硫化物的臭味、氯酚的創可貼味、霉菌味等等,這些異味的識別需要稍加培訓,比如使用異味膠囊,自學夠了。
外觀(Appearance):
滿分3分。酒不可貌相,所以外觀的權重并不大,但也需要簡單描述下顏色、酒體、酒頭、泡沫細膩度和持久度等,如果跟這個類型有大的出入,就要扣分了。
味道(Flavor):
滿分20分。這個和香氣基本一致,但嘗到的肯定比香氣更加準確,比如聞起來的水果味可能喝起來并不強。而且這里需要補充一些根本聞不到的東西,比如無法聞到啤酒的苦度、收口和回甘、味道的平衡程度,這些需要額外補充的點是這項的關鍵。
口感(Mouthfeel):
滿分5分。酒體順滑程度,飽滿還是單薄,酒精是否辣口,是否澀口和其他不良口感。
總體印象(Overall Impression):
滿分10分。很多人在這一點往往不知道該怎么評價,其實這個并不復雜,就是要回答這款酒的優點在哪里、中庸之處在哪里、不足之處在哪里、這些不足該怎么改進?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啤酒,任何一款酒都有不足之處,這一條考驗的就是你對酒的基本功,甚至是自釀啤酒的經驗。因為最核心的是問你該如何改進這一款啤酒,從原料、配方、發酵過程、儲藏和侍酒方方面面考核。因此,如果你給了極低分,卻不給反饋意見,這顯然不是正常的。一般情況下,分越低就要給出更多的反饋和提升空間。
當然,一個合格的酒評還要做到前后一致、符合科學,比如酚醛的酯香味就完全牛頭不對馬嘴,前文說了聞不到酒精味后文卻說酒精辣口感很強(這意味著酒精度非常高,不可能聞不到),評價味道時說麥芽的焦香味非常濃郁、超出了該種類的要求后文卻建議釀酒師提高水晶麥芽的使用比例,這都是前后矛盾不可取的,不是一篇專業的酒評。
在評酒時,也要避免其他因素干擾,比如不要使用香水、不要食用刺激類食物、兩款酒之間喝水漱口等等,都是基本功了。
夏季啤酒是很多人的選擇,可能大多數時候我們喝啤酒只是單純的解渴,一瓶一瓶往里灌的喝,其實讓自己慢下來,你也可以品味一下啤酒的美,給自己喝的啤酒一個中肯的品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