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釀酒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夏禹。
最初的時候,人們只能釀出最原始的果酒或米酒,在純自然的環境下發酵產生酒精,這樣的酒度數很低,雜質多,口感差。一般酒精度數不會超過5度,由于發酵時間和溫度不能人為控制,還很容易變酸。
先秦時代,釀酒兼用曲、蘗兩種酒母。
到了漢代,醴逐漸消失,所以蘗就不用了,人們只制曲。曲以麥為原料居多,有大麥、小麥、細餅等多種酒曲。
西漢時,原酒的度數僅有4度左右,酒色為翠綠色。當時中原的釀酒技術是遠遠落后的,張騫出使西域時,發現西域胡人會釀葡萄酒,已經有富人藏酒萬石的風俗,而且能“數十載而不敗”,質量如此之好,難怪漢武帝癡迷到要在肥沃的長安周邊廣種葡萄了。
酒在漢代是很貴的,而難得一見的葡萄酒當然更貴了,東漢末期的扶風人孟佗為了得到涼州刺史的官職,處心積慮地結交宦官及其家奴,不惜家財散盡,最后竟以一斛葡萄酒行賄十常侍之首張讓,居然成功。當然,換得這么大的利益不止是只用了一斛葡萄酒,但也說明此物價值不菲,才可能吸引到這種權傾朝野的宦官交易。無知的文人自然不明就里,以致后來蘇東坡感嘆地寫出”將軍百戰竟不侯,伯郎一斛得涼州。”這樣的詞句,說的就是這個故事。
酒到了唐代要賣到一萬錢一斗,一般平常老百姓是喝不起了,所以賀知章當掉金龜換酒請李白才成為千古佳話。而杜甫在成都窮困潦倒的時候,家里來了客人就只能煮舊醅。什么是舊醅?就是煮過好幾遍都放酸了的醪糟。白居易的詩句”綠蟻新醅酒”的綠蟻,是指酒上的漂浮物。
宋代釀酒的技術提高不少,主要就是從北方游牧民族那里學到了一些蒸餾技術。因此宋代的酒才有了今天啤酒的度數,能到10度左右就已經非常好了。水滸武松喝過18碗酒,如換算成今天的白酒,也就6兩左右,也算不上海量啊。至于普通人大都“三碗不過岡”,可見雖然宋人雖然好酒,酒量普遍不大。宋太祖“杯酒釋兵權”,或許也就小酌幾杯,幾箱“啤酒”就換來一片太平江山,簡直劃算得不要不要的。
中國人用大碗換小杯喝酒的風氣,已經是元朝的事了。這個時期,阿拉伯人將歐洲人蒸餾技術帶來了中國,中國人立即將這種蒸餾技術用在酒上,這樣的蒸餾酒度數可以到20度左右。
明朝朱元璋改革了飲茶方式,將繁瑣的打抹茶的形式改為泡茶,于是中國人養成了進門先喝茶的習慣。大大小小的酒坊酒窖也隨之而生,因為蒸餾技術的提升,酒的度數也一路攀升,象”燒刀子”這種高度酒就是在明朝出現的。
到了清朝,釀酒的物種進一步豐富,傳統的釀酒以小麥為主,這時已經變成了多種糧食,番薯,玉米,高粱等等都可以隨心所欲地拿來做原料釀酒。蒸餾酒更是發展到人們甚至只要蒸出來的中間一段酒,酒頭酒尾都不要了,這叫做“掐頭去尾”,度數更能提高到50度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