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同行為朋,同志為友。若以酒陪伴,以酒為朋,人生便再不孤單吧。只要杯中有酒,就算是一人獨坐、獨酌的時候,我們也不會感受到那種浩盛的孤獨,自言自語地輕道一聲:來,干杯!然后舉起酒杯小口飲下,仿佛那些過往、那些曾經和自己對坐共飲的好友此刻就在自己身邊坐著。
我們對于酒總是有一些難以說清楚的親近感,這是一種自古以來的普遍心理,就像古人習慣于以朋友之禮、朋友之情對待杯中美酒。
古人喜歡以“朋”或“友”來稱呼酒,在所流傳下來的這類稱呼中,以“紅友”一名最為人們熟知和認可。宋代學者羅大經在《鶴林玉露·八》中記載道:“常州宜興縣黃土村,東坡(蘇軾)南遷北歸,嘗與單秀才步田至其地。地主攜酒來餉,曰:‘此紅友也。’”大意就是蘇軾從被貶的南方任所北歸洛陽時,曾與友人單秀才漫步到常州宜興黃土村的田野上,當地戶主攜酒來尉問,稱自己的酒為“紅友”。明代文人王世貞也在《三月三日屋后桃花下小酌紅酒詩》詩中稱贊:“偶然兒子致紅友,聊為桃花飛白波。”
那么,何謂“紅友”呢?宋代時期人們習慣以紅、白來區分酒的質地:酒紅則濁,為劣酒;酒白則清,為良酒。所以“紅友”的字面意思就是指劣質的粗酒。當然,在羅大經記載的故事中,當地戶主帶來慰問大文豪蘇軾的酒自然不可能是劣質酒,而只是出于自謙的一種說法而已。后來“紅友”這一詞也就被廣泛地應用,用來代指酒,尤其是待客、迎客之酒。
在后來的發展演變中,“紅友”還一度成為了一種地方名酒的名字。尤其是清代以后,“紅友”也被用來特指一種產于江蘇宜興的地方酒。清代學者梁紹壬在《兩般秋雨盦隨筆·品酒》中記載道:“論其品格,亦止如蘇州之福貞,惠泉之三白,宜興之紅友,揚州之木瓜。”這種演變其實是很正常的,在早已出現品牌觀念的的清代,商家為了打造知名度,所以用“紅友”這一為人們熟知的名稱來為自己的酒命名也是合情合理的。
以酒為朋其實是以杯中美酒映照出自己的另一面,是一次與自己的對話。我們在酒中看到了另一個自己。與美酒的親近,也是與自己的一次貼近。
宣傳一下頭條品酒日活動
最后一天了
店內除2014外一律買五箱贈一箱請在最后一單留言“已買五箱XX,送一箱XX”五箱不同種類茅酒守藝人一樣送
感謝官方支持,發放了可以疊加店鋪券使用的福利券
領取方法——私信我“福利券”三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