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酒至酣,心神飄然,內心的雜亂思緒隨著一杯接一杯的烈酒入口入喉入腹全都慢慢消散。在這種情境下,飲酒之人難免會“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毛詩序》)隨著內在情緒逐漸活躍,飲酒之人心情高漲,不由得絮絮叨叨口出醉言,當言語無法抒泄心中情緒的時候,便會嗟嘆連連,以聲聲嘆息代替尚且還能聽得出大概意思的醉話。若是嗟嘆都跟不上情緒變化節奏的時候,就會高歌長嘯大聲喊叫來進行抒泄內心的躁動。最后,當長嘯高歌都無法緩解情緒涌動時,就只能手舞足蹈,將內心勃然的酒興化為肢體上的行動了。這便是一整套酒后情態變化流程,在這其中,醉酒高歌長嘯是較為特殊的一種。
醉酒長嘯,這是古人尤其是中古時期名士習慣性的酒后行為,在名士林立的魏晉時期最為流行。首先要明確的是,這種“長嘯”并不是簡單的字面意思上的大聲喊叫,而是古人的一種特殊習尚,其發音機制和方法十分特殊。魏晉時期的“嘯”有明確的五音規定,并達到鼎盛,而唐、宋時代的“嘯”可能已經有了相應的樂譜存在,并且也出現了漸趨衰微的趨勢,直到元明以后,“長嘯”之音就難以尋覓其蹤影了。回歸正題,古之酒客在醉酒之后長嘯,既是一種養生習慣,也是將其作為一種抒泄酒興的方式。
酒后長嘯以抒懷的代表人物還是我們熟悉的“竹林七賢”,其中尤以阮籍最為典型。如果說“竹林七賢”是魏晉諸多名士之中最為獨特的話,那么阮籍就是“竹林七賢”之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人,他代表了那個黑暗時代中人性自由與才華風流最為耀眼的光芒。魏晉時期,時局動蕩,政權更迭是日常事件,生活于其中的人朝生暮死如螻蟻草木,空有一身才華和抱負的阮籍在一番掙扎之后,認為自己無力改變,于是選擇了退守與頑抗,寄情酒杯,縱飲于竹林之中,“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唐代王維《竹里館》)酒興升騰的時候,就彈琴長嘯,忘乎所以,然后在沉沉的醉意中酣然睡去。
酒興來時,舉杯落盞,心中有無限情思想要奔涌而出,于是便長嘯高歌,抒懷明志,這是古之酒客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