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檳,多么復雜的人間快樂水。
雖說快樂不講求什么正確姿勢,但就像喝可樂沒有冰塊和吸管會快樂減半,喝香檳如果能避開幾大常見誤區,就可以快樂翻番,豈不美哉?
注意噢,都說了是常見誤區,也許你在竊喜自己避雷了的同時,已經踩坑了……
太冷了!
你的侍酒溫度有可能太低了,你的香檳太太太冷了。
想不到吧,冰桶聽起來明明就是香檳標配,香檳不放冰桶里難道熱著喝?
洛杉磯大牛葡萄酒吧Esters Wine Bar的主理人Kathryn Coker就表示:“我不喜歡把香檳一直放在冰桶里。”
她喜歡在7.5°C左右打開香檳,然后在香檳回溫的時候放回冰箱。
“我會在它低溫的時候開瓶,然后靜置在桌上等待變化發生。我想看的是,當它自然升溫到酒窖溫度時(約13°C)會有什么驚喜。因為在這時候,酒的缺陷、那些細微的層次香氣都會釋出。”
也就是說,如果你喝香檳的時候一直把它放在冰桶里,入口時,香檳的香氣可能還沒有打開,你可能錯過一些更極致的享受。
意大利優質起泡酒莊法拉利Ferrari Trento的首席執行官Matteo Lunelli則建議將起泡酒平時存放在陰涼黑暗的地方,飲用前一天晚上再將其冷藏,不必一直放在冰箱里。“起泡酒在冰箱里存放太久會改變口感。”
“軟木塞會因為冰箱里濕度過低而變干,隨著酒塞變干,酒瓶和軟木塞之間的密封性會降低,酒會加速氧化,香氣流失。此外,酒在冰箱里還可能吸收食物的味道,竄改本身的香氣。”
太響了!
Piu或者Pong或者Bang地一下把塞子彈開,簡直太帥了有沒有,此處應有燈光和掌聲!
可是侍酒師不這么干。因為它看起來酷,但是不太專業,也有點讓人心疼香檳……
“是很酷,但我從來沒這樣開過香檳,沒有侍酒師這么干。”不喜歡把香檳放在冰桶的Coker再次表態。“侍酒師會把拇指壓在軟木塞頂部,直到軟木塞慢慢脫出瓶口后才挪開,這就是為了不發出那聲巨響。”
她認為,正確的開香檳姿勢應該是要拇指壓在酒塞頂部,將酒瓶呈45°傾斜,瓶口面對無人的方向,輕輕扭動瓶身而非直接擰動瓶塞,這樣才會對開瓶的力度有最大的掌控權。所謂香檳開瓶時的那一聲「貴婦的嘆息」,就是這樣輕柔打開時發出的纖細聲音。
太滿了!
「滿上」更像是白酒的宣言,香檳一次倒1/4到1/2杯才是上策。
“只裝半滿,你可以更快喝完杯中酒,再續就是了。因為你喝完的速度更快,所以你獲得的飲酒感受是一致的:酒一直保持著清爽新鮮的風味,沒有因在杯中暴露過長時間,過度回溫或氧氣接觸而喪失風味。這也是對香檳的尊重。”
“誰能對香檳說不呢?”
太細了!
高挑雅致的笛型杯無疑是香檳酒杯最經典的杯型,哪怕不懂酒的人看到笛型杯,眼前也會跑馬燈般放起名流夜宴觥籌交錯的電影畫面。
不過令人意想不到,釀酒師們對此達成的最大共識竟然是——它限制了香檳的表現!
仔細想想,笛型杯之所以令我們印象深刻,主要是它杯型獨特,又便于我們觀賞香檳那細密成串的氣泡。但實際上,它太細太長,杯口狹窄,不利于飲客感受香檳細膩的香氣和味道,這無疑讓優質香檳,如年份香檳或高端旗艦酒款花容失色。
因此,有的侍酒師已經開始采用類似于白葡萄酒杯的郁金香杯型盛裝香檳了。
一位起泡酒莊主表示,雖然笛型杯可以凸顯漂亮的氣泡柱,但這種長笛杯型會加重口腔對酒酸度的感知,并壓抑香氣的逸出。使用郁金香等較大的杯型能立即改善品鑒體驗。
“當香檳以這種方式被飲用時,你會真正將其作為一種葡萄酒來欣賞,而不僅僅是某種愉悅的飲料,或是敬酒用的「氛圍組」。”
意大利班菲酒業Banfi Vintners的聯合首席執行官Cristina Mariani-May指出:“在意大利,你經常能看到人們用白葡萄酒杯裝普羅塞克和其他的起泡酒。和靜止葡萄酒類似,起泡酒「呼吸」越多,它的表現力就越強,無論是在香氣還是口感上。”
太直了?
倒香檳的時候,杯子到底應該傾斜,還是豎直放在桌面就好呢?
專家對此有不同的觀點。
一種建議是要傾斜香檳杯,也是偏主流的做法。
像倒啤酒一樣將酒杯傾斜45°,瓶口緊貼杯口,這樣倒酒時,酒液會首先擊中更廣闊的杯壁(相對杯底而言),倒酒激發的泡沫得以消散更快,從而實現高效率倒酒。
另一派則傾向于把酒杯放在桌上倒酒。
但同樣,他們倒酒時也會讓酒液最先觸碰到杯壁,這確實有助于泡沫消散,侍酒時不必倒一會兒停一會兒。為了減少停頓的次數,倒酒要很慢,這樣流程更絲滑。
不過無論是正斜的哪種,理論都是相似的。「咚咚咚」式讓香檳液體直接撞擊杯底、激起濃密酒沫讓杯子被泡沫填滿的方式顯然是不夠優雅。
對于這些觀點,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