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臺古鎮,因國酒茅臺而譽滿天下,因四渡赤水戰役而彪炳史冊。在方興未艾的全域旅游發展大潮當中,一座融合在青山綠水之中的文物群又引起了人們關注熱情:茅臺德莊,其房主、墓主皆地方名士,房舍木刻和墓間石刻藝術精湛,匯赤水河流域人文歷史、文化藝術于一爐。這座赤水河流域的圣旨旌表文物群,見證了茅臺地域的人文風范與輝煌,講述著茅臺鎮的滄桑和變遷,具有厚重的文化、旅游、經濟價值。
一座古院落的標本承載
赤水河畔,古鎮遍布。茅臺鎮上,如今已難覓更多歷史遺跡。而一個名為“德莊”的小院落,卻堪稱茅臺酒鎮建筑風貌的孤本。
茅臺德莊是地名,位于茅臺鎮太平村,也是遵義市、仁懷市兩級文物保護單位。它由德莊三合院、石院墓、圣旨墓組成。
德莊三合院,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宅院占地1200平方米,由石圍墻、朝門、三合院、影墻等組成,布局精巧,結構完整,建筑風格堪稱一絕。三合院以中路為主線,兩邊廂房圍合,不僅可以居住,還具有強大的防御功能。圍墻高達2米,厚1米,用以防御外敵。院壩與臺階間有踏步,朝門兩側連接圍墻,合圍出獨立空間。堂屋采用順望板結構,不僅防水、防塵,而且保暖。大門門楣上,高懸豎式火焰狀匾額,上書“奉旨加贈都察院經歷銜”,這是皇帝圣旨旌表。朝門前有影墻。朝門兩側還有石桅樁,用以支撐旗幟、點燈的桅桿。
德莊三合院內,融灰雕、石雕、木雕藝術于一體。雕花石磉子、雕花窗、升斗等,再現了當時藝人的高超技藝,處處洋溢著古樸典雅的風韻。建筑構件中的枋檁雀替,藻井漏窗,雕刻有寓意吉祥如意的鰲魚、蝙蝠、麒麟、奔鹿,以及栩栩如生的人物造型,令人情不自禁地追憶那早已逝去的歷史煙塵。如今還存有“直隸州分州”、“回避”、“肅敬”木牌以及斧鉞等儀仗。這是皇帝賜給有功之臣的禮器,是最高禮遇的表示。
德莊三合院人才輩出,文化昌盛。清代名臣為此曾撰文稱贊:“以為山川靈秀之氣,不擇地而鐘,往往郁之既久,蒸為太和,而見于一邑,且篤于一家。”
具有黔北晚清古建筑中最顯著的特色。德莊石院墓,因墓外有石院圍合而得名。墓主陳大常,辛丑科(1841年)歲進士,具有出仕做官的資格,是有功名的人。石院墓建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墓坊四柱三門三樓,上面有陰刻或浮雕裝飾。石刻精湛,內容豐富。石凳、石桌、石桅樁等完好無損。墓坊的石刻題記,是晚清名臣翁同書和地方名人盧治安等人的題詞,書體真、草、隸、篆皆備,具有極高的藝術審美價值。
德莊圣旨墓建于清光緒九年(1883年)。墓主陳于逵,墓坊四柱三門五樓,用砂石建造。墓頂嵌清光緒六年十月皇帝所下“圣旨”匾額,居中書清光緒帝題“忠烈永垂”,中橫額書“旌表拔貢陳于逵忠貞”。
負載歷史文化元素的德莊陳大常石院墓、陳于逵圣旨墓,石刻藝術精湛,文化內涵豐富,墓主系地方名士,其事跡與地方政治、軍事、文化息息相關。
德莊三合院,薈萃了黔北民間建筑的基本要素,是黔北古代村落建筑風韻的一處瑰寶,也是研究古代民間建筑藝術發展的標本。
一本書對古鎮文化的詮釋
一個民族文化的根基、一種精神文明的傳承,需要載體。茅臺德莊文物群是黔北乃至貴州優秀的民族文化,是看得見摸得著的、與茅臺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最形象、最密切相關的文化的記憶,是忠義與誠信的傳承,是不可復制歷史的記憶。駐足茅臺,難免對一百多年前的那段歷史煙云心存敬畏。
2016年5月9日至11日,第十一屆貴州旅游產業發展大會在仁懷市茅臺鎮隆重舉行。會上,作為承辦方的仁懷市茅臺鎮向與會領導、來賓奉送了一份獨特的禮物——大茅臺系列叢書。其中,《茅臺德莊》赫然在目。
這本書,由《茅臺德莊》《茅臺德莊人物交游考》《茅臺德莊碑碣匾額拓片集》和《茅臺德莊契約文書》4個部分組成。在《茅臺德莊》中,編者寫道:“茅臺德莊不只是地名,更不只是處文物。在她身上,承載了茅臺悠久的歷史文化信息。茅臺德莊‘小歷史’的微觀取向讓我們看到了更生動、更具體、更富有個性的歷史景象,為我們更好地理解‘人文茅臺’提供了參考。”
川黔夾縫中的仁懷一帶,明以前鮮見碑碣存世。清代至新中國成立前,名家或本地文士所留墨跡數量原本也不多,一些碑碣匾額近年來在挖掘機的轟鳴聲中迅速湮滅,僥幸留存的也風化、損毀日甚,如若不管不顧,任其自然,數年后恐存世不多矣!
2014年,德莊后裔陳果邀請仁懷知名文史專家龍先緒等人,專程前往茅臺德莊等地,歷時數日,對德莊三合院及附屬相關建筑碑碣匾額一一捶拓,編成《茅臺德莊碑碣匾額拓片集》。
2015年4月30日,德莊三合院瓦房屋面被特大冰雹擊壞。茅臺鎮政府主要領導為了保護文物,親臨現場察看,及時組織買瓦翻蓋。6月12日,太平村蔣宗仁承包并指導參與翻蓋,在老屋的天樓上他發現一個竹編箱子,里面裝有契約文書若干份,蔣宗仁意識到這是難得的珍貴文物資料,于是他立即電話告知德莊后裔陳果,陳果當天立即趕到,因為這是陳氏子孫至今未發現的家族資料。
陳果將這些契約文書清理并裝裱,共計48份。內容有銀兩借據、調解糾紛、土地買賣等,時間從清代乾隆、嘉慶、道光、同治、光緒、民國,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跨越近兩百年。
《茅臺德莊契約文書》結集出版,不但讓人今天有幸看到茅臺鎮從1773年(清乾隆三十八年)到1954年長達181年的農業生活情景,還能夠幫助我們走進鄉土社會的廣大世界,去溯尋茅臺鎮“民間話語表達”。更為重要的是,《茅臺德莊契約文書》所包含的契約平等精神、契約守信精神等,更是我們現代社會迫切需要的,是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重要內容。
從這些契約文書中可了解到當時的社會情況,對研究該地方的居民姓氏、地名變遷、生態環境、文化狀況、風俗習慣、公文寫作等都具有重大的意義,是一部活的村落歷史。
茅臺古鎮,人文蔚起。這里,漂泊過鄭珍的孤舟,留下了陳熙晉、莫友芝的詩篇。陳于逵,又為人文茅臺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一群人的尚義忠魄
茅臺酒的歷史,有過一場不同尋常的“咸同農民起義”。
咸豐四年(1854年),農民起義不斷,朝廷派兵鎮壓,戰于茅臺,村寨夷為平地,十余家釀酒燒房毀于兵火,傳承了千年的茅臺酒鎮,因此遭受嚴重影響。
這場戰事爆發的五年前,中了拔貢的茅臺德莊人陳于逵在仁懷縣城的懷陽書院教書。當農民起義的烽火遍燃仁懷,陳于逵回到老家,組織團練,制備兵器,訓練兵勇,抗擊義軍。同治三年(1864年)七月,起義軍首領唐興和率部攻打茅臺鎮。陳于逵攜家小,率團勇,西渡赤水河,到四川百家寨據險而守。起義軍突擊隊西渡赤水河,包抄偷襲,陳于逵被俘。唐興和勸其投降,陳于逵拒不投降,怒斥其暴行,被唐興和殺害。那一戰,陳家有94人為朝廷捐軀。德莊墓前石碑鐫有清光緒六年十月所下的圣旨“忠烈永垂”原文,及仁懷知縣洪用勤等人撰寫的墓志、墓銘等,上刻四川敘永廳同知李鳳翰等人書寫的“天寵賁龍章,一代高風推國士;地靈安馬革,千秋正氣毓文人”等對聯。
陳于逵死后,朝廷追贈都察院經歷銜,照四品陣亡例,子孫世襲云騎尉、恩騎尉職。陳于逵成為茅臺歷史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被列入民國《貴州通志》的人物。
6月下旬,由貴州商學院教師、博士郭旭,貴州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張云峰等組成的課題組,正在以德莊文書為中心,開展《清中葉以來赤水河流域社會經濟發展研究》。他們認為,每一座古鎮都有它自己獨特的歷史,有它唯一的不可復制的文化個性。保護研究茅臺德莊,就是要徹底弄清這座文物群所承載的歷史文化信息,找出能展現它文化個性的、自然和人文遺存物,以延續這座文物群的可讀性。這才是茅臺古鎮發展旅游業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茅臺德莊,從陳大常中歲進士起,逐步進向鼎盛。陳大常之子陳于逵獲圣旨“忠烈永垂”旌表。陳于逵之子陳以觀,襲云騎尉。陳以觀之子陳希齡,襲恩騎尉。陳希齡之子陳世忻為地方名流。陳世忻之子陳德文,為教育楷模。陳德文之子陳果,是貴州懷莊酒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為地方政治、經濟、文化建設頗有貢獻。
茅臺德莊——匯赤水河流域人文歷史、文化藝術于一爐,堪稱國酒之心、神秘茅臺人文歷史的生動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