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
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優秀傳統文化
道教已深深的融入了中國傳統思想
并以神仙信仰為核心內容
修道成仙為終極目標
起源于黃帝和老子,興旺于張道陵。
而道家文化以其清靜無為
修道成仙的特質
使人們求得了生命的寧謐和圓滿
但隨著時間不斷的推移
道家文化深刻地影響著
中國美學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
歷史上,上至帝王將相
下至黎民百姓
甚至是學究李白、蘇東坡等
都對它如癡如醉
今天就跟隨酒酒一起來看一看
另一位道家文化的典型代表——秦觀
秦觀(1049年—1100年)
字少游,江蘇省高郵市人
沒有顯赫的出身的他,其父親是小官
因曾在太學學習,文學造詣很高
優秀的基因
使秦觀自幼聰穎過人、過目不忘
不幸的是,15歲時父親去世
家中經濟支柱崩塌
生活陷入了貧困
但絲毫沒有影響他想讀書的愿望
只是因此受盡了世間的冷眼。
然而秦觀的應考之路并不順利
元豐元年,
30歲的秦觀第一次進京趕考
初試牛刀的他意氣風發
大有舍我其誰的豪邁之氣
可惜開榜之時,從頭看到尾
也沒在榜上找到自己的名字
但毫不氣餒的他
在元豐四年,第二次參加考試
依舊名落孫山,大受打擊
回到家馬上斷絕了一切交往
獨自一個人看書療傷
這時他意識到
必須有人賞識和推薦,才能入仕
因此,他萌生了拜蘇軾為師的想法
而此時這位文壇領袖
正在徐州擔任知州
聽聞蘇東坡和孫覺要到揚州游玩
秦觀靈機一動
提前跑到揚州著名寺廟中
模仿蘇東坡豪放的筆意和書法
在寺廟墻壁上揮毫題詞
靜候他們的到來
果然,就像秦觀所預想的那樣
蘇軾看寺壁上的題字吃驚了
絞盡腦汁想了半天
也不記得自己曾經來過這兒
還在墻上題過詩
而這時秦觀老鄉孫覺早有準備
送上秦觀的作品
蘇軾這才幡然醒悟道
“向書壁者,豈此郎也。”
意思是:在寺壁上寫詩的人
肯定是這小子!
不久,秦觀懷揣著老鄉的引薦信
拿上自己的得意之作《黃樓賦》
前去拜見仰慕已久的偶像
蘇東坡讀罷,驚呼道:此屈宋才也!
欣然接納他為弟子
后來成為“蘇門四學士”之一
元豐七年,蘇軾路經江寧時
向王安石力薦秦觀的才學
并獲得了王安石贊揚
稱贊秦觀的詩歌“清新似鮑、謝”
而擁有兩大文豪贊許的秦觀
沒有因此懈怠
反而開始了他的第三次考試
但卻皇天不負有心人
37歲的他終于考中進士
可謂大器晚成
初被任命為定海主簿、蔡州教授
但就算在人生最得意的這幾年
秦觀仍不時的成為殘酷政治斗爭的犧牲品
他的貶謫生涯也自此開始
而得知秦觀被貶的消息后
道家文化崇尚者蘇軾特地繞道高郵
只為安慰和開導秦觀
秦觀得知后十分高興
邀約孫覺、王鞏一同作陪
于是,便有了文游臺的“四賢聚會”
從此,衍生千古風流。
“四賢聚會”,把酒言歡
開懷暢飲,酒成了主角
當時席間所飲之酒
便是蘇軾自釀的“真酒”,
也是其最珍愛的一款酒
道家將人的元氣、丹田都稱為“真一”
以“真一”命名
使這種酒增加了幾分神秘色彩
而蘇軾所制作的真一酒
是得之于羅浮山道士鄧守安的真傳
采用純糧配制而成
具有強身健體、除慮排憂等功效
認為飲真一酒,是一種享受
能夠使人心境平和,放棄對功名利祿的追求
由于長年的實踐
蘇軾對釀制酒頗有心得
于是他寫出了《東坡酒經》一文
將“真酒”的配方與釀造方法廣為流傳。
而在984年后
為傳承“真一酒”理念
一款以純糧釀造的醬香型白酒映入眼簾
堅持用真材實料釀造醬香型白酒
它就是——書畫雙絕歲寒三友酒。
[書畫雙絕歲寒三友酒]
源自中國酒都貴州茅臺鎮天品酒業
以松竹梅為主題
將傳統文化與白酒的完美結合
采用茅臺傳統乳白茅型瓶紅飄帶
深棕色調穩重大氣,盡顯高端
采用真材實料打造高品質好酒
淺嘗一口,具有醬香濃郁、醇厚甘美
協調優雅、空杯留香的獨特風格
一整箱6大瓶,松竹梅題材各兩瓶
適合收藏及送禮等高端場合
書畫雙絕歲寒三友酒
它不僅是一瓶醇厚綿柔、入口留香的醬香美酒
更是傳承傳統古法
向世界傳遞中國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