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山的文化旅游國內有名。但是一個奇怪的現象是,身為世界遺產的峨眉山和樂山大佛有名了,以至于其他景區出現了“營養不良”游客稀少的情況。對此,業內人士稱之為“大樹底下寸草不生”。
或許究其原因,因為二地太強勢了,吸引了過多的眼光和資金。峨眉山和樂山大佛固然是樂山文化旅游的核心,但它也只是樂山“全域旅游”的一部分,樂山其實文化底蘊十分豐厚,發展“全域旅游”大有可為,所以被列入國家試點地區。
樂山人向來是以“敢為天下先”著名于世的,比如首漂長江的堯茂書。細細算來,樂山曾經在中國或四川省的文化旅游方面有多個創新,或者領一時之先的東西,可惜自己沒有把握好,讓別人學去或自己落后了,正是“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錯失良機,導致今天的文化旅游現狀并不能匹配于其歷史文化資源,令人非常遺憾。
古語云:“亡羊補牢”。我們不妨數一下,這么多年以來,樂山到底丟失了幾只“亡羊”?
第一只——農家樂。上世紀80年代初,五通橋誕生了王家花園,隨時接待市內游客,外國游客也不新鮮,據新聞報道稱它是“國內最早的農家樂” ——此時的什么“花舞人間”“歡樂谷”之類還不知道在哪里。可惜今天的王家花園已經“泯然眾人矣”,講規模、講名氣、講效益,而今在群雄并起的戰國時代,一樣都談不上了。
第二只——古鎮游。也是上世紀80年代初,因為奇特的“船形古鎮”,犍為縣的羅城古鎮一下火了,而且火到了國外澳大利亞。其時,國家還很閉塞,經濟非常落后,所以它一下就轟動了,被人們稱為四川“四大古鎮”之一。人們對它的旅游業給予了很高的期待——此時的什么黃龍溪、柳江古鎮、洛帶古鎮也是還不知道在哪里。至今整整30年了,雖然中間也曾經維修過,進行過一些小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然而它的開發已經遠遠落后于其他古鎮了。
第三只——鹽文化游。蘇東坡的老表文同曾經在陵州任知州(包括今仁壽縣和井研縣),他在其《丹淵集》里提到井研縣的“卓筒井”,這是世界鉆探技術的先驅。其實,今天的樂山發展“鹽業旅游”比其他地方更具有天時、地利,因為:首先,五通橋紅巖子是四川有明確史載最早產鹽的地方之一,是李冰所開;其次井研縣又是最早有史載的“卓筒井”所在;第三以犍為縣為主的“威西鹽礦”,這是中國最大的井鹽礦。按理,最有吸引力的“鹽業旅游”應該出現在樂山才是,可惜它出現在毫不起眼的大英縣,而且它還有個鎮改名“卓筒井鎮”,現在“中國死海”名揚中國,每到夏天就生意火得不得了,可堂堂樂山竟無法分得一杯羹,嗚呼哀哉,痛何如斯!
第四只——古城游。打開國門之后,國人忽然猛地發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于是把老古董大多丟在腦后,城市建設也是“大破大建”,許多應該保護的古代民居社區、文物古跡遭到了大量的破壞,甚至在今天也屢見不鮮,如前幾年的“楊家老宅”風波。在此惡風之下,樂山及其所屬區縣的古跡也遭到大量破壞,比如五通橋的舊式“天車”就拆得一個不剩,今天則痛心疾首。雖然樂山城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可今天在樂山城內竟然找不到一個歷史文化街區,找不到幾個真的古董,其名城地位也是“岌岌乎殆哉”,曾經對樂山頗有研究的湖北省文人張先生言它是中國最該摘牌的“名城”;各區縣如犍為縣也是埋城墻、填龍池,干的不亦樂乎,導致今天除了文廟也找不到什么古跡。當時雖然都有大量文化人反映,終究是無濟于事。今天想來,令人追悔莫及的事情太多了。而且,樂山一直不太重視歷史文化方面的挖掘和利用,許多文化人提起無不搖頭。比如:犍為縣、峨眉山市、夾江縣都是千年古縣,可以申報“四川省歷史文化名城”,犍為的羅城、芭溝等古鎮可以申報“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可都沒有開展。這在今天各地大搞文化旅游的大環境下,完全不可理喻。至于樂山的鹽文化、文化古道、漢晉崖墓,哪怕是“風景這邊獨好”,哪怕是歷史文化底蘊如此豐厚,據筆者所知,以樂山之大竟然沒有二三個專業研究者!這較自貢市對鹽業的重視真是天壤之別。倘若其中一個用好了,其經濟效益豈可小覷?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思路決定出路,樂山的文化旅游需要集思廣益,需要打開思路,需要敬畏歷史,需要尊重人才,需要……但是,這更需要官方和民間共同努力,光是靠某一方面是不可能的。其中,最基礎的還是這些寶貴歷史文化資源的挖掘;然而,沒有政府的高度重視,真正在人才、文獻保護的大量投入,樂山文化旅游的“迷途亡羊”恐怕還不止這幾只——這是任何一個樂山人都不愿意看到的。“
“亡羊補牢,為時不晚”。
(文/歷史文化研究民間專家 羅家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