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釀造材料、釀造工藝和儲存條件的限制,選擇出生年份葡萄酒要比埋一個花雕復雜得多,要考慮到老化潛力和葡萄酒的上佳飲用期。買葡萄酒不可追隨潮流,要根據個人情況來選擇。
由消費與傳統觀念形成了特色的我國消費文化
如今,不少消費者在選擇葡萄酒時都對法國,對名莊酒趨之若騖,過分迷信。只要看到酒標上有Bordeaux、Lafite、Latour等字樣或田園城堡的Logo,就會安 全感大增,買之而后快。其實,無論是買一瓶Lafite或是買一瓶那帕餐酒,皆只不過跟隨個人口味喜好和消費用途來“見仁見智”的選擇罷了。
多年來,“一分價錢一份貨”的傳統觀念影響著我國消費者的判斷和選擇。一般來說,高價酒大多是高品質、品位和身份的象征,關鍵是您樂不樂意為其中的“附加值”(悠久豐厚的歷史與文化底蘊)買單。其實,對于日常自用的大眾消費者來說,性價比應該是比較理性、實際的考量和選擇。其實,就連老外平時只喝一般餐酒,跟我們喝普通中低檔白酒(如二鍋頭)一樣,體現的是需要,而不是其他什么特定的行為和模式。
葡萄酒沒有的好壞之分
隨著我們越來越接觸和了解眼中的葡萄酒世界,幾乎都會認為:葡萄酒沒有的好壞之分,而是其中的各具“特色”是否適合于自己。畢竟,葡萄酒屬于非常多元化、個性化的一類酒飲品而已,即使是同一個地區同一品牌,不同年份,不同人等都會在口感上有不同之處。何況,大可不必為某個牌子偏好而放棄享受其他醇香的權利和口福。這樣看來,如果喜歡葡萄酒,便要學會喜新厭舊地去不斷嘗試與感受。或許您不是什么品酒專家或葡萄酒發燒友,只是因為被每瓶酒看不太懂的酒標所吸引,只是因為喜歡手握葡萄酒時那種優雅的氛圍,但這并不表示您就會被拒于葡萄酒的門外。只要您喜歡,那么就可以開始自己的杯酒人生了,就可以帶著自己的舌頭“周游列國”了……
當然,如今我國市場已經不缺豐富多樣的葡萄酒與喝酒的人,只是當葡萄酒逐漸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的同時,我們對葡萄酒的知識和飲用習慣上仍會出現一定的缺失。無論是大家要求賣酒者教會喝酒比賣酒更重要的倡議,還是要求葡萄酒是否要走玩味與品鑒的境界和路線。總之,“全民總動員”,樂不知疲盡可能消費品嘗到更多葡萄酒較重要。所以不僅國內專家,甚至連波爾多聯合會也認同“喝什么,怎么喝,都沒所謂,在還不懂葡萄酒的時候只要喝就是進步”的觀點。有很多經銷商也這么推廣。當然了,不管您怎么喝,只要消費得越多,他們荷包自然就越溫暖越開心。于是,曾經在葡萄酒主要消費地夜場里葡萄酒兌雪碧仍在流行,這不禁也曾讓馮小剛導演感慨出句戲言:歐洲人研究了幾百年,較難的事就是從紅酒里把這糖份給提出去,結果咱們我國同胞都給兌回來了。當然,這個“插曲”行為進程也會在市場成熟過程中逐漸終結。
喝葡萄酒不能在葡萄酒中添加雪碧
當然,葡萄酒的消費習慣是建立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的。如果一個法國人在葡萄酒里添加雪碧,會被認為是愚昧無知的行為,是對葡萄酒的褻瀆;但當我國人暫時按自己口味去改變,這個算是創新也無可厚非。不過,終有一天會發現純飲與“勾兌飲”、拿紙杯與水晶杯喝葡萄酒的差別。但是現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人,盡可以用自己不同的心情,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享受葡萄酒。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我國干杯酒文化似乎在葡萄酒上有所收斂。我們更多已習慣持酒用指頭夾住杯柱或杯底,也更多場合開始使用波爾多杯、勃艮地杯、奇安第杯等去搭配不同類型的酒。
但較后需要提醒的是,切誤將一些圈外流行的葡萄酒謬論錯當金玉良言,或是死記硬背些教條理論還張冠李戴掛在嘴邊炫耀。就如有些人輕易去冒充行家,喜歡拿起剛開瓶后的軟木塞裝模作樣就聞。其實軟木塞需要看而不是聞的(看軟木塞是否干裂或發霉,如有說明此酒保存不當)。于是,美國戲言也來了,《葡萄酒觀察家》專欄作家馬特·克雷默說道:“擺在你眼前的你不可能從一個軟木塞的氣味得知一瓶葡萄酒的好壞,一如你不能從鞋墊的味道得知一雙鞋子的好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