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了!吃吃喝喝、走親訪友的日子又開始了,對于幾千年來受周公之禮、孔孟之道影響的中國人來講,這已經是春節文化的一種具體表現。
比如:年夜飯寓意全家團圓,初一吃飯寓意辭舊迎新……一直到正月十五吃元宵,每天吃飯都有講究都蘊含不同的寓意。
吃有講究,走親訪友時送什么禮、喝什么酒更是講究:不是說一定要喝多貴的酒送、多貴的禮,而是要體現一片心意。
說到送禮,這個是有點難度系數的活。首先選擇什么樣的禮品,一般“煙酒茶”這三樣是錯不了,也不會費太多腦筋。其次就是預算嘍,雖然俗話講“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但講究面子的中國人,過年過節誰都不會送“鵝毛”給自己的長輩、領導、客戶、好友。如果是選擇送酒,最接近奢侈品的茅臺自然是硬通貨。當然,也會有一小部分人選擇送“巧”,即送貴州董酒等性價比高的名酒,一來達到“聯絡感情,表達心意”的目的,也兼顧的自己的開支。
送酒重要,過年喝酒同樣重要。過年期間張羅宴請親朋好友時,中國人的選酒的價值觀會與送酒截然不同:更愿意喝點好的,口感好、不上頭,最好還是名酒,這樣兼顧了面子和里子。因為,老友相聚更多的是享受品質和精神上的愉悅,摻雜了“客氣”就顯得外道了。
送酒與喝酒的截然不同,也產生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很多領導在“場面上”非茅臺不喝,因為這代表了一種身份,而到家自己喝一點或者和兄弟朋友們飲酒,就會喝一點好的性價比高的酒,比如董酒,回歸真實的自己、回歸對酒最本質的需求——這不是因為價格,而是追求董酒純糧釀造、百草入曲、國密工藝帶來的健康享受。這恰恰說明在中國喝酒,面子是給別人的,里子才是給自己或者自己人的。
隨著春節越來越近,酒再次成為忙碌的中國人歲末最有趣的戲碼:“送禮送貴的,自飲喝好的“——“喝董酒、送茅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