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紅酒,近幾年在中國出盡風頭!
特別是2021年冬天,一刷朋友圈,冒出來的都是,制作或飲用熱紅酒的畫面。
這一年,被我稱為“熱紅酒中國流行元年”!
現在一入冬,熱紅酒在國內各大餐廳里就是一種暢銷飲品。有些店家還把自制熱紅酒作為本店特色,在門口掛上招牌,加以宣傳。
都市小資男女呢,進了餐廳,大多會點上一杯熱紅酒,體會這種當下潮流飲品。然后,拍張照片,曬在自己的朋友圈。
也因此,繼“郊外野營”之后,冬季飲用熱紅酒,又成為都市新潮生活方式的一個象征。
不少年輕人還喜歡在家里自制熱紅酒。
他們會從網絡上尋找熱紅酒的制作配方,周末在家搗鼓熱紅酒的各種做法。反正,那幾年疫情,出不了遠門,還不如待在家里,自得其樂。
我也經常收到學生們的咨詢,“鄭小塔老師,熱紅酒怎么做才好喝?”瞧瞧,一轉身,我又變成廚藝老師了。
不過,更多的是在聚會飯局上,“鄭小塔,熱紅酒究竟是什么酒?它為什么會這么流行?”
“其實吧,熱紅酒,不僅僅是一種加熱過的紅酒,它更是一種來自歐洲的酒精飲料,歐洲人過圣誕節時超愛喝的。它的年紀,甚至比基督教還長呢!”
我這樣開始講述。
1
熱紅酒,名字與來歷
熱紅酒的英文名字,并不是字面上的翻譯 Hot Wine,而是 Mulled Wine。
跟姑娘餐廳約會時,可不要說錯。
我覺得,熱紅酒,應該是世界上名字最多的酒精飲料。
在歐洲各國,它都有不同的名稱。
法國人叫它 Vin Chaud ,德國人稱為 Glühwein,意大利人又是 Vin Brulé。到了北歐各國,挪威和丹麥人喜歡叫 Gl?gg ,瑞典人呢,Gl?gg ,芬蘭人又叫做 Gl?gi 。
這才常見的幾種叫法,就讓人看得眼花繚亂,我如果全部寫完,怕是你要打瞌睡了。
如果你冬天去歐洲深度游,酒館餐廳里看到這些名詞,可要記得,它們都是指同一種酒,熱紅酒。
餐桌上,我們要想把“熱紅酒”跟對方解釋清楚,最好從它的英文名字“Mulled Wine” 著手。
詞典里,“Mulled”意思是“放入糖和香料,并加熱的”。這個詞一下子把熱紅酒的定義和做法,都說明白了。
在紅葡萄酒中,放入糖(蜂蜜)、香料(肉桂、丁香、肉豆蔻等)、水果(橙子、檸檬等),合在一起煮,做成的飲料,就是熱紅酒。
也因此,歐洲人還管它叫,香料熱紅酒。
熱紅酒的歷史,比基督宗教還悠久。
公元前2世紀的古羅馬戲劇《庫爾庫利奧 Curculio》,已經有熱紅酒的記載。
熱紅酒的起源,沒有一個準確的說法。
但我覺得,熱紅酒的誕生,是羅馬人的功勞。
我在杭州教品酒師課程和WSET二級課時,都會講述“葡萄酒在歐洲大陸的傳播史”。
公元前的幾個世紀,喜歡飲酒的羅馬人,在歐洲四處打仗,占領大部分土地,把葡萄的種植和釀造,傳播到整個歐洲大陸,開啟歐洲各國出產葡萄酒的歷史。
征戰的同時,為了抵御冬季嚴寒,羅馬人索性把紅葡萄酒加熱飲用。后來,他們又覺得單喝葡萄酒比較乏味,又在加熱的紅酒中,放入香料和水果,調成不同的口味。這就是今天熱紅酒的雛形。
就這樣,熱紅酒傳遍整個歐洲。
到了中世紀(5世紀到15世紀),熱紅酒以“藥酒”身份,受到歐洲人歡迎。
他們認為,熱紅酒有藥用價值,香料的添加,會讓身體更加健康。(香料在那個時代可是高檔品!)
古代歐洲盛行“體液學說”。當時,醫生們覺得,葡萄酒是干冷的,喝之前加熱下,加些糖和香料,對人體更有益。
尤其在14世紀黑死病期間,熱紅酒在歐洲成為一種家喻戶曉的保健酒。
不過,直到19世紀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時代,熱紅酒才跟圣誕節搭上密切的關系。
在此之前,熱紅酒僅僅是一種冬季飲料,一種滋補品。
工業革命后的英國,商品經濟高度繁榮,消費主義盛行。有個說法,當時,一些聰明的商家,開始把熱紅酒與圣誕節、圣誕老人掛鉤,用來銷售自己獨家配方的熱紅酒。
英國著名作家查爾斯·狄更斯 Charles Dickens ,在他的著作中,就提到“圣誕節飲用熱紅酒”這一點。
久而久之,熱紅酒又在歐洲成為圣誕專屬飲品。
歐洲朋友跟我說,“鄭小塔,圣誕節到了,就要喝熱紅酒啦!喝到熱紅酒了,意味著圣誕節馬上要來嘍!
即是如此。
2
熱紅酒,做法與配方
令人驚奇的是,千年以來,熱紅酒的配方幾乎沒有變過。
依舊是紅葡萄酒、糖(蜂蜜)、香料和水果。
好幾年前(疫情之前),鄭小塔當面問過幾個歐洲朋友,熱紅酒的制作配方,但他們卻向我聳聳肩,“每個地方的做法各不相同”。
這也意味著,制作熱紅酒,沒有一個標準的配方!
好像日本料理的壽司,一個米飯團,放上不同種類和數量的生魚片,變幻出各種各樣的壽司來。
你甚至可以放飛想象力,做出一杯個人特色的熱紅酒。
紅葡萄酒,是歐洲人做熱紅酒的標配。
有趣的是,英國人會用蘋果汁和啤酒,作為基酒。德國盛產雷司令白葡萄酒,于是,德國人還會制作“熱白酒”。北歐的冬季更為嚴寒,當地人又會把紅葡萄酒,換成酒精度更高的朗姆酒、白蘭地和伏特加。
香料方面,肉桂、肉豆蔻、丁香、八角茴香、生姜、干胡椒等,是自選項。
水果,可以放檸檬、橙子、蘋果等配料。
等熱紅酒做好,倒入馬克杯或紅酒杯后,可以在杯口放一條橘子皮或檸檬皮,加以修飾。但你要是像馬天尼 Martini 似的,放一串橄欖在上面,就有些不倫不類。
當然,我們還可以制作無酒精的熱紅酒。
尤其是親朋好友大聚會,看著大人們喝熱紅酒,小朋友總會嘴饞,也想喝上一口,但熱紅酒畢竟是酒精飲料。
這時,我們不妨學習英國人的做法,把紅葡萄酒換成蘋果汁,做出一杯不含酒精的熱蘋果酒 Mulled Cider ,這樣,老少皆宜,其樂融融!
講到這里,估計會有朋友問,“鄭小塔,那制作熱紅酒有哪些步驟呢?”
太簡單了!
根本不需要考驗你的廚藝。
我通常在家里是這么做的。
把紅葡萄酒、白糖(或蜂蜜)、各種香料、若干水果,一一準備好。
把湯鍋洗凈后,放入白糖和香料等原料,再倒入一定比例的水(隨自己而定)。中火加熱,煮沸后,關火,冷卻 5 分鐘。
再將紅葡萄酒、水果放入,小火慢煮,大概 5~10 分鐘,熱紅酒冒熱氣時(不能等到沸騰),關火。
最后,將熱紅酒倒入馬克杯,或微涼時倒入紅酒杯。這樣,一杯熱紅酒就做成了。
這里,還有兩個注意事項:
第一,制作熱紅酒的紅葡萄酒,不用太好,市場價幾十塊錢的就可以,反正都是要加熱的,好壞都一樣。
第二,煮熱紅酒的時候,不能大火煮沸騰。酒精沸點在78度,超過這個溫度,熱紅酒的酒精開始揮發,會變成“熱紅水”。
我喝過不少熱紅酒,但你要是問我,“熱紅酒的味道怎么樣?”
我想,除了甜甜的、熱乎乎的、暖暖的、香料味濃郁,其它,我找不出太多的詞匯。
可能跟我長年在杭州教品酒師課程和WEST二級課,也有關系。品鑒慣天然原味的葡萄酒后,再喝這種“加工處理過”的熱紅酒,感覺不是很習慣。
對我來說,飲用熱紅酒,更多的是一種好奇般的體驗。
不過,對歐洲本土熱紅酒而言,大致上,歐洲越往南邊,越有清新爽快的水果味,越往北邊,熱紅酒的口味越是濃重,口感越甜,酒精度也越高。
背后,氣候使然。
3
熱紅酒,歐洲和中國的流行情況
熱紅酒,是歐洲人的一種生活方式。
到了冬天,歐洲各國的大小餐廳酒館,開始提供熱紅酒。走在街頭小巷,仿佛彌漫著熱紅酒的香料和水果氣息,還有那股酒味兒!
德國,瑞典、芬蘭等北歐國家,冬季飲用熱紅酒,好像我們中國人喝茶吃餃子,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尤其是鵝毛大雪日子,冬日聚會時候,戶外活動過后,喝一杯熱紅酒,驅除身上的寒意,絲絲溫暖,沁人心扉。
歐洲人還把熱紅酒擺上了正餐場合。在挪威做生意的朋友跟我說,“鄭小塔,熱米飯布丁 Risengrynsgr?t,是挪威的一道傳統主菜,熱紅酒往往搭配它飲用。”
熱紅酒,在歐洲是一種圣誕節特飲。
歐洲人過圣誕節必飲熱紅酒。圣誕樹、蛋糕、火爐、圣誕頌歌、熱紅酒,讓圣誕節充滿節日氣氛。換句話說,飲用熱紅酒,也是歐洲人過節的一種儀式感。
圣誕市集,是圣誕節前夕最熱鬧的民俗活動,好比我們中國過年前的廟會。每個圣誕市集上,都會有熱紅酒的出現,而歐洲人逛圣誕市集,也必喝一杯熱紅酒。
頗有趣味的是,圣誕市集上,有些商家別出心裁,用花樣獨特的馬克杯,裝載熱紅酒,吸引顧客。結果,熱紅酒喝完了,這些創意十足的杯子反而被顧客“順手牽羊”,做為節日紀念的收藏品。
近幾年,熱紅酒在中國流行開來,也是有原因的。
熱紅酒在中國的出現,不是最近兩三年的事,至少已有十年時間。
早在 10 年前,國內一些嗅覺敏銳的餐廳(西餐廳為主),就在圣誕節前夕推出熱紅酒,作為餐廳特色,結果,沒有多大反響,沒多少人喝這種“加熱的紅酒”,即便是免費贈送的。
2015年時,鄭小塔就寫過一篇關于熱紅酒的文章,發在各個網絡平臺,結局可想而知,沒有多大瀏覽量。當時的人們,對熱紅酒壓根兒沒興趣。
但今天可不一樣,熱紅酒是蹭熱度的好題材。2022年底,我寫過三篇熱紅酒文章,每一篇都爆火。你現在看的這篇詳細科普熱紅酒的文章,等我發布之后,估計又是一篇熱門文章。
熱紅酒的紅火,真的得感謝(我們無比痛恨的)新冠疫情。
2021年(疫情第二年)冬天,封控下的城市年輕人,周末又開始沒事可玩。野營吧,已經玩了一年多,沒有新鮮感,也不能出遠門旅游,這時候,不知道是誰(或哪個商家),把默默無聞的熱紅酒“挖”了出來,推上當年潮流風口。
在中國奮斗十多年的熱紅酒,終于揚眉吐氣,一舉成名。
于是,在我們的印象中,2021年整個冬天,全中國的年輕人仿佛到了周末只做兩件事,“我們在家里煮熱紅酒!”“我們在餐廳里喝熱紅酒!”
雖然,2022年冬季,圍爐煮茶,取代熱紅酒,成為當年的時尚風口。
但熱紅酒的熱度依舊不減,熱紅酒香料包、瓶裝熱紅酒(真不好喝)紛紛面世,“熱紅酒”還是各平臺搜索的熱門詞。
現在,我覺得,遠洋而來的熱紅酒,在中國又有了一層新的寓意:
珍惜眼前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