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白酒新國標正式實施,到目前為止,已過去近兩個月。
此次新國標可是對白酒行業進行了大動作調整,致力于改變各種亂象,甚至連白酒是什么都進行了重新定義,各種大小動作數不勝數。
那么在 過去的兩個月里,白酒行業發生了哪些大變化呢?
白酒重新定義,調配酒不再是白酒!
最新實施的白酒新國標,重新明確了白酒的定義,即:白酒是以糧谷為主要原料,以大曲、小曲、麩曲、酶制劑及酵母等為糖化發酵劑,經蒸煮、糖化、發酵、蒸餾、陳釀、勾調而成的蒸餾酒。
根據工藝劃分,白酒可分為以下3種:
固態法白酒:真正的純糧食酒;
液態法白酒:酒精酒;
固液法白酒:半酒精酒,30%純糧食酒+70%酒精酒。
先前有不少商家為賺取高額利潤,故意將酒精酒宣傳為糧食酒進行售賣。現明確了各類白酒的定義,無法再亂標信息,而且原料表的物質順序需要根據用料的多少進行遞減排列。
另外,此次新國標對于白酒定義方面還有兩大亮點:
一方面規定了白酒“不直接或間接添加非自身發酵產生的呈色呈香呈味物質”,即不得添加食品添加劑;
另一方面也規定了白酒不得使用非糧谷食用酒精,如薯類食用酒精、糖蜜食用酒精等。而使用了非糧谷食用酒精和/或食品添加劑的,則定義為配制酒,如圖所示:
簡單來說,就是不管是固態法白酒還是固液法、液態法白酒,往后統統都不允許使用食品添加劑。如果使用了就不能叫白酒了,只能叫調配酒。
目前這一規定依舊在調整與適應階段,該舉措的真正落地還需要時間。
摘掉“特供”、“專供”帽子
白酒市場的火爆,使其假酒層出不窮,各類造假手段屢禁不止,高仿、打孔、罐裝等造假技術日益增進,普通人根本難辨真假。
更有甚者,直接憑空捏造出一款酒,打出各種標簽,專坑不知情的消費者,即便各大品牌官方明確發聲為生產過這些酒,依舊有大批的消費者上當受騙。
例如市面上流通的帶有“專供”“特供”字樣的白酒,全是假酒!
此次白酒新國標明確規定:酒類標簽不得標注“特供”“專供”“專用”“特制”“特需”等字樣。
現如今市面上流通的帶有“特供”、“專供”字樣的白酒將被逐步淘汰,今后也杜絕營銷各類宣稱“特供”“專供”或變相宣稱“特供”“專供”酒類產品。搞噱頭終究是站不住腳的,早晚得翻車,實事求是才是硬道理。
年份酒不能玩虛的,假年份退出舞臺!
在白酒界,一直有著“酒越陳越香”的說法。所以相比普通新酒,年份酒總是更受歡迎,各家的年份酒產品的價格更是高不可攀。
年份酒,顧名思義是指釀造后存放一定年份后罐裝的酒,可以是5年、15年甚至30年。
但是實際遵守該約定的酒廠并不多,目前白酒市場年份酒在國內尚無相應標準及檢測方法,故而年份酒亂象叢生。
很多廠家用存了一定年份的基酒調酒,就堂而皇之地把整瓶酒都冠以“年份”,讓酒看上去高大上,忽悠消費者下單。但調味的基酒只占有少部分,大部分還是剛釀出的新酒,可是消費者不懂,還以為買了好酒沾沾自喜,不少消費者深受其害。
本次白酒新國標明確表明,凡是號稱年份酒的,必須標明具體年份,以及具體用量等信息,一切都清晰明了,不能惡意吹噓。此舉給部分廠家當頭一棒,看樣子市面上大部分的年份酒將退出舞臺。
勾調更加具體,看酒標即可辨好壞!
白酒釀造生產過程中,自古就有“生香靠發酵、提香靠蒸餾、成型靠勾調”的說法。很多人會誤以為勾調就是往糧食酒里勾兌酒精,其實不然。
勾調是白酒行業中的一個專業技術術語,它是指:在同一香型白酒中,把不同質量、不同口感、不同風格、不同作用的酒按照不同的比例搭配摻和在一起,使白酒的“色、香、味、格”等達到某種程度上的協調與平衡。
新國標發布后,酒廠勾調用的基酒、調味酒都必須在滿足食品安全的基礎上,還要標明它們的酒名稱、酒精度數、等級、數量、批次等詳細信息。
也就是說,自6月1日生產的酒,都需要標注勾調的詳細信息,消費者依據這些信息能夠更加輕松地看出一瓶酒的好壞,從而減少酒廠亂標價格、高價售低品質酒的行業不良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