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然,瀘州已經為中國白酒產業打造出了一個優質的白酒產區樣本。
文|云酒內容中心產業產區組
日前,四川省人民政府發布《四川省加強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規劃》。根據規劃,到2025年四川將形成53條進出川綜合運輸大通道,其中川渝之間27條。國際、國內航線覆蓋城市分別達120個、180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綜合立體交通網絡建設取得重大突破。
基于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重大決策部署,瀘州市搶抓重大發展機遇,成立瀘州市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編制《瀘州市全面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六大建設”實施方案》,聚焦打造長江上游航運貿易中心、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發展區,系統謀劃、主動作為,助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南翼跨越發展取得積極進展。
如今,瀘州云龍機場已成為川南第一大、全省第三大航空港。綿瀘高鐵內自瀘段、敘威高速等項目建成通車,渝昆高鐵瀘州段、瀘永高速、古金高速等項目加快推進,渝瀘高速公路擴容改造、重慶至合江至敘永高速公路等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綜合交通運輸發展規劃》。
近年來,由國家規劃的《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再次把瀘州定位為成渝城市群第三大區域中心城市,《西部陸海新通道》也把瀘州市定位為四川省出海陸路主通道。
瀘州正加速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并取得顯著成果。在這一過程中,它將如何抓住時代紅利,又將如何撬動行業變局?
川渝經濟圈視野下的“瀘州”
位于長江與沱江交匯處的瀘州,是川滇黔渝合作的橋頭堡,擁有著“多重身份”。
從地理位置來看,這里是四川省最大的港口所在地,是長江中上游地區第二大集裝箱碼頭,是西南地區承接南北、連接東西、通江達海的重要交通樞紐,更是接壤的川滇黔渝的地區中心城市。“北面重慶、東靠貴州、南鄰云南、西望成都,位于川渝滇黔接合部”,得天獨厚的區位條件,為瀘州提供了優質的開放基因。
瀘州向來有著“小重慶”之稱,同樣是山城的兩座城市,有著相似的地形,雙江交匯、山地眾多,沱江與長江的交匯造就了“鐵打瀘州”,嘉陵江與長江的交匯造就了“天生重慶”。
夾在成渝之間的瀘州,和重慶距離不到200公里,似乎更為“親近”。因此,瀘州與重慶開通運行了跨省公交線路,并規劃研究瀘州經大足至漢中鐵路、重慶至瀘州沿江鐵路、川南渝西城際環線鐵路。靠近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中當好“主力軍”,對于瀘州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更是天然的優勢。
從經濟方面來看,目前,瀘州市轄3個區、4個縣,即江陽區、龍馬潭區、納溪區、瀘縣、合江縣、敘永縣、古藺縣,總人口500多萬,中心城區人口在160萬以上。
2021年,瀘州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406.1億元,同比增長8.5%;2022年一季度,瀘州地區生產總值548.7億元,同比增長5.7%。其中,瀘州七大產業生態鏈增加值同比增長9.9%,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2個百分點,“鏈長制”初見成效。瀘州還將加快推進重點工業產業生態鏈“鏈長制”,推動重點工業項目加快建設。
經濟規模排名前五,瀘州以白酒、化工、機械制造和能源四大傳統產業支柱為主,以電子信息技術、現代醫藥、高端裝備等為主體的高新產業正在加速壯大態勢。
再看項目建設,作為川渝滇黔結合部的四川水運首港,充分發揮136公里長江黃金水道優勢,瀘州港集裝箱吞吐量約占全省的60%。四川對瀘州在雙城經濟圈的首要定位是“建設長江上游航運貿易中心”,包括長江上游進出口商品集散中心、大宗商品交易中心、進出口加工貿易中心。四川賦予瀘州的另一項重任是“跨行政區融合發展”,明確支持瀘州、永川、江津以跨行政區組團發展模式建設融合發展示范區。
瀘州還有豐富的醫療衛生資源,包括西南醫科大學、7所三甲醫療機構和建設中醫藥產業園,基于此,瀘州提出了“建設成渝地區醫療救治第三極”目標。
此外,瀘州已成為全國重要的優質白酒生產基地、國家16個大型化工基地之一、全國九大工程機械生產基地之一。當前,瀘州正大力改造提升“天、長、地、酒”等傳統優勢產業,加快培育發展“新、生、食、物”等新興產業。
將先天區位優勢轉化為動力,將經濟作為基礎,將項目建設作為發展,成為瀘州搶抓川渝經濟圈機會的三個重要著力點。
搶占時代發展先機
酒業“紅利”加速釋放
隨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戰略發布,“成渝雙城經濟圈”成為了繼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之后的中國經濟“第四極”,屬于“成渝雙城經濟圈”的時代紅利日益突出。
業內人士認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提出,把握住了中國西部區域發展機遇。成渝雙城經濟圈的空間經濟學內涵,就在于豐富、高質量、可持續的增長,通過統籌發展,有效激發成渝地區產業、人口及各類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
而瀘州在融入成渝經濟圈的過程中,白酒作為瀘州的支柱產業之一,風口顯然將至,體現在“人口紅利、產業紅利、政策紅利”三部分。
顯然,在人口高速交流和集聚的過程中,雙城經濟圈將釋放出巨大的投資機遇。成都、重慶與瀘州同為旅游資源富集、人口密集地區,“當日往返”的交通條件,地鐵與高鐵的“無縫接駁”,為兩地市民周末旅游、日常往返提供了便利。
數據顯示,2021年常住人口數量排名前五的省份,分別是廣東、山東、河南、江蘇、四川。其中,四川省常住人口數量為8372萬人。對于酒業來講,龐大的人口基數,意味著龐大的需求潛力。
而旅游需求的釋放,將直接帶動賓館餐飲、商貿物流、文化娛樂等相關服務消費。日前,《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規劃》中提出,瀘州將推進瀘州老窖、四渡赤水紅色旅游區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打造黃荊老林為國家級旅游度假區,敘永羅漢林、合江金龍湖等為省級旅游度假區;江陽區、納溪區、古藺縣為國家、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瀘州還創建瀘州郎酒小鎮國家夜間消費集聚區,打造文旅消費新場景,提升完善文旅配套設施及業態布局。
同時,瀘州是一座與酒共生的城市,不僅擁有瀘州老窖、郎酒兩大名酒,也是全國名酒最看重的市場,這意味著有人聚集的地方,就一定會產生消費,就一定會有生意可做。
在產業紅利上,瀘州白酒產區具備的規模性基礎和優勢,2021年,瀘州市白酒產業增加值增速實現11.1%,實現營業收入1085.6億元,同比增長14.9%;實現利潤總額226.4億元,同比增長44.1%。四川瀘州白酒產業園2021年實現營業收入1152.4億元,利潤總額110.8億元,稅金總額69.2億元。
此外,瀘州還擁有完整的產業鏈條,使其成為全國首個獲得“世界級白酒產業集群”稱號的白酒產區。并聚焦白酒(食品)產業鏈強鏈補鏈延鏈,進一步推進“鏈長制”工作,組建產業生態鏈上下游企業共同體。
相似的產業特征,是催生產業關聯的良好基礎。園區之間的聯合,將大幅拓展合作空間,使產業合作向更深層次、更廣領域延伸。產業的協同合作、融合發展,將成為瀘州在產業領域帶來的最大紅利。
此外,“十四五”時期,瀘州酒業發展以“一體兩翼”為戰略引領,規劃“一核三帶五組團”產業空間布局,加快推動白酒產業高質量發展,努力成為攜(赤)河跨(長)江、濃醬翹楚的中國白酒增長極。
從白酒行業來看,產區以及產業鏈的重要性越發得到企業的重視。這也意味著產業的規劃與落實,都為瀘州帶來了政策紅利期。
綜合來看,無論是人口紅利、產業紅利還是政策紅利,都為瀘州的經濟發展注入了新動能,也將瀘州的白酒產業優勢進一步得到釋放。
瀘州如何“撬動”行業變局?
作為全國第三個白酒千億產區,瀘州能夠抓住“成渝雙城經濟圈”的時代紅利,很大原因得益于其自身獨有的步調與節奏。
與宜賓、成都、綿竹、邛崍等產區相比,優勢日益凸顯的瀘州,有著清晰的目標,通過細致的規劃,落實兩大方面,運用全局的發展思維來構建更完善的城市白酒產業集群。
在產區建設上,瀘州政府和行業組織作為產區建設中的重要力量,集中產業優勢、充分運用產業資源、落實產業規劃,以大企業帶動小企業,突破產業發展,不僅對產區升級起到關鍵性作用,對行業也產生了積極影響。
根據《瀘州市“十四五”白酒產業高質量發展規劃》,瀘州白酒產業發展路徑按照“兩區五地兩體系”實施。其中“兩區”是指打造世界級名酒產區、打造世界一流的白酒產業園區;“五地”是指打造白酒綜合配套產業基地、建設全國酒業綜合配套服務高地、建設世界著名白酒文化圣地、創建中國白酒綠色發展示范基地、建設白酒開放合作新高地。
而在四川瀘州白酒產業園,聚集了瀘州大部分酒類配套產業,這是目前全國唯一的全產業鏈白酒產業園區,為了強化產業鏈發展,瀘州市政府還采用“一個產業、兩位鏈長、一個牽頭部門、一個工作專班”機制推動產業鏈發展工作(點擊鏈接閱讀原文《誰是白酒產業第一鏈?》)。
在產區配套與政策規劃都具有保障的前提下,瀘州還打造名優產區、名優企業、名優白酒,引導中小酒企培育品牌,推動抱團發展。
目前,川酒“六朵金花”和“十朵小金花”中,瀘州共占據五席;“四川原酒20強”6家瀘州企業上榜。再看企業數量,2021年瀘州市規模以上白酒企業124家,四川省為291家,全國為962家,分別占比42.6%和12.9%。
以瀘州老窖、郎酒、川酒集團“三大龍頭”為引領,形成綠地、環球佳釀等“小巨人”企業為支撐,其他規模以上企業及中小微企業梯隊協調發展的新格局。在名酒的引領下,仙潭、三溪、玉蟬等腰部企業也在近年來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大部分企業通過酒旅融合及差異化發展路線完成企業轉型升級。
顯然,瀘州已經為中國白酒產業打造出了一個優質的白酒產區樣本,從產區規劃、產業鏈打造、園區劃分以及企業自身培養的維度,都進行了超前的精準把控,將瀘州整體綜合競爭水平快速提升,某種意義上,瀘州已經“撬動”了白酒產業的新變局。
當下,無論是經濟效益層面還是產業建設層面,瀘州都已繪就了宏偉藍圖,并依次實現落地。未來,瀘州或將成為川酒乃至中國白酒產區引領者,引領白酒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真正成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中“第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