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酒是世界上古老的酒類之一,源于,且唯有之,與啤酒、葡萄酒并稱世界三大古酒。相較于外來的啤酒或后期才發展起來的白酒,黃酒的釀造技術實際是更早出現在的。
在《天工開物》等歷史著作中,『酒』一詞甚至專指黃酒。
南宋由于避金遷都至杭州后,大量北人南遷,隨之而來的還有制曲及釀酒技術。同時得益于更佳的水質,終于出現了歷代黃酒技術的集大成者:紹興酒。使用糯米為原料,加上鑒湖水并結合長期實踐的經驗,紹興酒早已成為黃酒杰出的代表,而之后的黃酒產業直至今日也基本集中在紹興鑒湖沿岸。
這樣的局面一直維持到了元朝。作為馬背上的民族,黃酒那么小清新的口感顯然不會是他們喜好的風格。于是蒙古人從阿拉伯引入了蒸餾技術,并廣泛應用于釀酒上,這才有了的白酒產業。
所以說白酒人長期所拜的杜康,大約是只喝過黃酒的。各種青梅煮酒或流觴曲水的故事,喝得也都是黃酒。至于喝完三碗不過崗后還能打死老虎的武松,你猜如果喝的是白酒,武松到底是不是俄羅斯來的?
分為稻米黃酒和非稻米黃酒。
稻米黃酒又可分為糯米黃酒(南方)、粳米黃酒(吉林及山東,以及湖北襄陽)、秈米黃酒等。
非稻米黃酒有黍米黃酒(北方)、小麥黃酒、玉米黃酒、青稞黃酒等。
按工藝分類
可分為傳統工藝黃酒和新工藝黃酒,傳統工藝黃酒又可分為淋飯酒、攤飯酒、喂飯酒等。
(1)淋飯法黃酒:
將米用清水浸發2整天,蒸熟成飯,再通過冷水噴淋達到糖化和發酵的佳溫度,拌加酒藥、特制麥曲及清水,經糖化和發酵一定天數就可做成,此法主要用于生產甜型黃酒。
(2)攤飯法黃酒:
將米用清水浸發16 ~ 20天,分開米粒和漿水。米粒蒸熟成飯,將飯攤在竹席上,經空氣冷卻達到佳的發酵溫度,配加一定量的酒母、麥曲、清水及浸米漿水,經糖化和發酵60 ~ 80天做成,此法生產的黃酒品質一般比淋飯法黃酒最好。
(3)喂飯法黃酒:
將原料分成幾批,一批用淋飯法做成酒母,再分批加入新原料,使發酵繼續進行。用此法生產之黃酒與淋飯法、攤飯法黃酒相比,發酵更深、更透,原料利用率更高,的紹興加飯酒便是典型代表。可以這么通俗地說,所謂加飯酒,就是生產工藝中,原料用米量加多,逐步添加米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