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嚴嚴寒冬,立春過后,氣溫逐漸升高。天兒越冷的時候,喝酒之人總會想到“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卻忽略了“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的前提。所以說,冬天和春天喝酒是不一樣的,夏天更是不一樣的,冬天喝酒要溫著喝。
備好的不只有好酒,還有燒旺了的小火爐,這才在天寒夜濃時期盼與舍友共飲一杯暖酒。所以,即使是古人飲酒也講究適當的場合。前幾日,有朋友私信說為何寒冷的冬季喝酒覺著味道不對了,與之前的不同,以為是酒自身質量出了問題。實則不然,我想很多醬粉可能也遇過此疑惑,今天我就和大家分享下其中緣由。
實際上,不同的溫度會影響大曲醬酒的香味成分揮發,以及在口中的擴散速度,太高或太低的溫度都會影響它香氣和口感。
因此在適宜的范圍內飲用,醬酒口感才能達到最佳。那么,寒冷的冬季飲用大曲醬酒,什么樣的溫度最為適宜,既能暖身又能盡喉舌之暢呢?
科學研究證實:人舌頭的靈敏溫度為15℃~30℃,而味覺最為靈敏的溫度為21℃~31℃。
醬酒在堆積發酵過程中產生有較多的高沸點物質,要體會這些物質的細微風味,醬酒應當有相對其他香型白酒更高的最佳飲用溫度。
同時,醬酒離開酒廠酒窖到達消費者手中后,酒一般都是放在室內陰涼通風的情況下儲存,室內的溫度一般都在20-30度之間,這樣,酒中的酒精、醇類、酯類、酸類、酚類、醛類以及其他微量物質已經適應環境,重新結合得比較牢固,形成了相對穩定的大分子物質,酒質也基本相對穩定。
品嘗醬香酒的味道要靠口腔與舌頭來完成的,甜、酸、苦、咸、辣五種味道的強弱程度與溫度變化的關系并不相同。
一般甜味在37℃左右時能最好的品味出來。酸味與溫度關系較小; 苦味則隨溫度升高而味感減弱; 咸味的強弱與溫度的分界線為26℃,高于或低于這一溫度,咸味便會隨溫度的升降而逐漸減退。
“雖然業界對酒飲用時的準確溫度還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但國家在檢驗白酒時對室內溫度還是有要求的,全國食品工業技術委員會之前頒布的《白酒分析方法》指出,品評室溫為20℃~25℃,樣品要在20℃±2℃環境下平衡24小時或水浴中保溫1小時。
這說明在國家標準中,白酒進行感官評定酒液溫度介于18℃~25℃。”
總之,大曲醬酒含有很多微量成分,上千種物質對風味與口感有相應的貢獻。
大曲醬酒不宜低溫使用,如冰鎮。
醬香酒因為是純糧固態發酵,釀造好的醬香酒含有高級不飽和脂肪酸,它們只融于酒精,一旦降溫或者加水降低酒精度會導致溶解度降低,這些不飽和脂肪酸就會析出來,導致酒體變渾濁失光。所以加冰塊以后,一方面溫度降低,另一方面融化的冰相當于加水降度,醬酒會失光不透徹,有失美觀。
再有醬香酒是香氣成分最復雜的蒸餾酒,其之所以吸引人是因為更復雜的香氣,加冰塊溶解后,酒的度數降低,醬香酒的香氣或多或少會受到影響,協調的香氣遭到破冰,所以冰凍后會降低香味在口中的層次。
醬酒的香味是由很多種物質組成,因此喝前醒一醒,酒體逐漸恢復到室溫,酒體香氣等分子慢慢發生聚合反應,讓酒體香氣突出,口感也細膩優雅、醇厚飽滿。
同時,在白酒的陳釀、儲存、包裝、運輸的過程中,酒體中各類分子被撞擊而存在一些不規則的運動(在物理學中叫做布朗運動:被分子撞擊的懸浮微粒做無規則運動的現象)。
在密閉容器中,酒體因氧氣較少,而各過程溫度變化大,很多大分子分解成游離小分子,導致酒體風味發生了變化,口感出現變化。
白酒剛打開瓶蓋,聞起來會比較沖鼻,喝起來也有點澀,就是這個原因。
正確醒酒,不僅可以提升酒的口感,還能增加醬酒飲用的儀式感。
⑴ 開密閉容器前,先靜放酒桌上或者旁邊10分鐘左右,使酒體溫度減少與室溫的溫差。
⑵ 開蓋后,稍微搖晃,靜置1-2分鐘,把蓋再擰緊,這樣重復幾次。
⑶ 把酒倒入醒酒器時,瓶口與醒酒器口留一定的距離,使酒體與氧氣接觸。
⑷ 酒體在醒酒器中,醒酒時間不宜過長;室溫高時不要超過20分鐘,室溫20-25℃時候可以長一些。
注意因為白酒中的乙醇揮發較快,冬天氣溫低時醒酒時間可以長一些,夏天氣溫高,醒酒時間最好不要超過20分鐘,如果醒酒時間過長對酒的風味影響較大,俗稱“跑味”。
飲用大曲醬酒,會受到不同溫度的影響,此外,還會受到環境、心情、狀態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這就是它獨特的魅力,也吸引著無數醬粉。
“酒逢知己千杯少”,喝前醒一醒,和對的人喝酒,喝出對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