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終歲末,人們生活中各類餐敘活動漸漸增多,酒水行業再迎銷售高峰,其中貴州茅臺酒仍然是高端白酒消費者的不二選擇。
不過,這段時間,市場上的假酒也十分猖獗。
以前不法商販會花幾塊錢在小的包材生產作坊購買假冒的包裝箱和酒瓶,再灌上低價劣質酒以高價售賣。不過這種假酒只能蒙騙一些粗心的外行人,有經驗的酒友一般不會輕易上當受騙。
現在的不法商販制假手段就高明多了,既有真瓶假酒,也有真原箱假酒,令人防不勝防。今天我們就來一起了解這些假酒套路,學幾招鑒別的方法,讓自己的生活中少一點假酒出現的概率。
真瓶假酒,顧名思義,就是不法商販用真的茅臺酒瓶灌入假酒。有些酒瓶是他們從廢品站花幾十塊錢買的,有些則是不正規的渠道花一兩百回收來的。
這些酒瓶在變成售價高昂的假酒之前,經歷了怎樣的“鬼斧神工”?
散瓶酒容易被“打孔”
以前包裝技術沒有那么完善,有些酒瓶口密封不嚴,再加上保存不當,就很容易“跑酒”。瓶里如果沒剩下多少酒液,銷售價值就不高了。
為了把這種酒賣出好價錢,造假者便想出了在瓶身上打孔的主意,這樣可以不用破壞瓶口,外觀看上去還相當完好。
不僅老酒會被打孔,新酒也會。前面新聞提到的“打孔酒”背標顯示就是2018年生產。這是因為茅臺酒瓶口有玻璃珠,很難直接灌進去任何液體;如果把玻璃珠連著瓶口一起取下來,又無法恢復原樣。因此法商販就選擇了打孔的方式。
酒瓶打孔的方法是:在瓶身鉆出一個微型孔(現在技術已經能把孔的直徑控制在一毫米以內),再用注射器注入劣質酒,然后用石膏或石蠟將孔封住,冒充正品酒。
打孔過程貌似天衣無縫,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我們只要掌握規律,還是可以發現那些細微的蹊蹺之處。
先用手摸一摸膠帽封口邊緣、標簽邊緣,以及紅色飄帶覆蓋的隱蔽位置,如果有異常凸起或浸濕的感覺,就要警惕其是否為假酒。
或者準備一個強光手電筒,從瓶口到瓶底,借助光線仔仔細細地觀察。尤其注重正背標的下面有無小黑點。正常的乳白色玻璃是沒有任何汽包孔或者類似真空的眼,只有作假才會有。
我們還可以用高倍放大鏡輔助觀察,更容易發現問題。需要注意的是,早期的陶瓷瓶就經常會有氣孔,需要區別對待。
2009年以后的飛天常被“拔頭”
茅臺酒廠在防偽方面的投入了很大成本,其中防偽膠帽的技術含量非常高,所以經驗老到的酒友通過膠帽就能識別真假。
2009年是茅臺酒防偽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一年,因為這一年2月23日之后,開始使用新型防偽紅色膠帽。
新型膠帽側面自帶茅臺標識圖案及“國酒茅臺”四個字的水印,不需要另外貼標。用強光照射膠帽,可清晰地看到“國酒茅臺”、“MOUTAI”、“MT”等暗記。
不過這種新型膠帽也有一定的缺點。膠帽材質類似布料,可以伸縮,有一定彈性,不法分子如果掌握技巧,是可以把膠帽完整地拔下來的。
不法商販為了謀利,造假技術也是與時俱進的,回收茅臺膠帽,已經形成了一條違法產業鏈。不法分子還會專門尋找可以批量消費茅臺酒的不正規渠道合作,回收封套完整的空酒瓶,灌入劣質酒,重新套上封套,冒充正品酒。
但是再精妙的贗品也會有漏洞,只有掌握了訣竅,“拔頭酒”還是可以很容易地分辨出來。
無損膠帽再次套封,往往會有三種情況發生:下端收口開口大,導致可以大幅度轉動;膠帽不貼合瓶身,甚至是不規整;膠帽頂端有空隙,有手指按壓可以感覺異常。
開裂膠帽再次套封,需要用膠水進行對封口進行粘牢,同樣是漏洞百出,例如:粘合縫處不規整,有褶皺或裂痕;粘合縫處發現過量膠水;粘接縫的拉啟環上的切口被擴大。
作為經驗老道的茅粉,對真假酒的判斷更多是來自于經驗和直覺。而所謂的經驗,更多時候是一種沉穩的心態。不論是買來收藏、投資還是飲用,都要待之以平常心,切忌貪心。那種“撿漏”“貪便宜”的心態萬萬要不得。只有一顆平常心應對,才能做出理智的判斷。
而所謂的“直覺”,其實是對茅臺酒,尤其是老酒的了解程度。只有對各種年份的老酒深入了解,才能通過細微的酒香判斷出是哪種酒。真假方能一聞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