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釀酒業十分發達,飲酒之風極盛。漢代人在繼承以往飲酒習俗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自己一系列獨特的飲酒習俗,為中國豐富的傳統酒文化增添了異彩。
漢代以前,酒主要是用于祭祀和供貴族們揮霍的。到漢代,由于釀酒技術的改進和釀酒業的迅猛發展,酒已經滲透到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漢代皇室官僚地主,宴飲成風,酒是席間必備品。《漢書》記載:“酒者,天之美祿,帝王所以頤養天下,享祀祈福,扶衰養病,百福之會。”。既然酒是與宴會、飲食相聯系在一起的,那么,酒宴上的習俗自然也是漢代酒俗的一個重要方面。漢代酒宴上的習俗又有哪些呢?
第一,酒宴上的禮節。酒與禮的密不可分是中國酒文化的主要特點之一。漢代飲酒,與封建禮儀緊密聯系,形成許多酒禮。據文獻記載,漢代嗜酒之風太甚。高祖初定天下,“群臣飲酒爭功,高帝患之,叔孫通知上蓋厭也,說上愿與諸弟子共起朝儀。漢七年長樂宮成,群臣皆朝,十月復置法酒,諸臣侍坐殿上,皆伏以尊卑次起。上壽觴九行謁者言罷酒,御史執法,舉不如儀者,輒引去,竟朝置酒,無敢失禮者。高帝乃曰:‘吾今知為帝王之貴也’”。因此,在漢代酒宴上,不僅各人的進出次序、坐位方向、膳饌種類、擺宴方法等都有嚴格的規定,就連誰在什么時候說什么話都有規定。就坐次規矩來講,秦漢時期以東向為尊,以右為尊。《史記項羽本紀》載鴻門宴時坐次“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沛公(劉邦)北向坐,張良西向侍。”漢代在飲酒過程中,人們一般是跪坐以臂壓足,因此兩膝外向。如果致敬于人,則上身置立,膝蓋著席。·叫做膝席。然而如果別人為我酌酒,則應該避席伏,以示恭敬。
而且,由于漢代酒的度數低,漢代飲酒一飲須一杯,不飲盡則要受罰。漢代正月飲酒次序上與今亦大不相同。《荊楚歲時記》:“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凡飲酒次第,從小起。”東漢崔定《四民月令》亦云:“正月飲酒先小者,以小者得歲,先酒賀之。老者失歲,故后與酒”,與我們今天的敬酒次序截然相反。成都一帶出土的漢代畫像磚“宴飲”圖中,賓主座次有序,舉止有度,情感融通,也充分反映出漢代飲酒非常講究禮儀和禮節。
第二,行酒令與勸酒。酒令是筵席上助興取樂的一種飲酒游戲。古代的王侯將相、豪門貴族、文人學士可以行“雅令”、“籌令”;布衣平民、下里巴人則可擄袖伸拳,猜拳取樂。中國酒令歷史悠久,相傳是五霸之首的齊桓公所作。漢代飲酒行令在士大夫中亦比較流行。至今為止,在我國已發現六處漢代的酒令銅器。如竇給墓中就曾出土一套酒令銅器。這些酒令用具,都是當時的酒令銅器。據《后漢書·賈逵傳》記述,東漢賈逵曾寫過《酒令》一文。這是“酒令”一詞第一次見于史書,可見當時酒令已在社會上流行,以至于文學家賈逵都把它寫進了著作之中。漢代酒令奠定了中國酒令的雛形,具備了酒令的兩大基本特征:其一,酒令既然是“飲酒之令”,必然和軍令有一定聯系,帶有軍令色彩。漢代酒令已初步具備這一特點。西漢初年,漢高祖劉邦去世后,呂后專權,劉氏子弟大為憤怒。有一天,呂后在宮中大宴宗室,呂后令劉邦的孫子劉章監酒。劉章說:“臣是將種,請以軍法行酒!”飲酒飲到高潮時,呂氏子弟中有一人酒醉逃席,劉章追而殺之,然后回報呂后說:“有一人逃席,臣已按軍法處斬!”呂后及諸呂大驚失色,然已同意劉章以軍法行酒,也無可奈何。這故事說明了軍法被引入了宴席上行酒的過程。后世的酒令均仿效了這一特點,帶有一定的強制性。第二,酒令大都比較雅趣,知識面很廣,上自天文地理,下至文人軼事,無所不涉,娛樂色彩很濃。
喝酒行令既是古人好客傳統的表現,又是他們飲酒藝術與聰明才智的結晶,不但能增加酒宴上的樂趣,而且還能增加許多有益的知識。所以隨著人們飲酒的日益普遍,酒令也有不斷的豐富和發展,經歷了二千多年至今仍然深受人們的喜愛。
第三,飲酒時歌舞助興之俗。據文獻所記,早在周代的宴席上就已經盛行歌舞助酒的禮俗。《周禮天官》中有“以樂侑食”的記載。漢代貴族在飲宴過程中,也常常以歌舞助興。據史籍記載:漢高祖劉邦在平定叛亂凱旋途中,經過故鄉沛郡(今江蘇沛縣東),設會與鄉里故老飲宴。喝酒高興之時,引吭高歌:“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兒和習之,高祖乃起舞,康慨傷懷,泣數行下。長信少府檀長卿在宴飲時“起舞為沐猴與狗斗,坐皆大笑。”從成都市郊出土的《宴飲觀舞》畫像磚,我們也可以直觀地看到漢代宴飲時歌舞助興的場面。在宴飲過程中伴以歌舞,是一種很好的侑酒方法,既能增加人的飲食興趣和消化功能,又能使宴會變得生動活潑、充滿生活情趣。因此,以歌舞侑酒之俗在中國一直沿襲下來。現代社會常設樂舞雅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繼承了這種遺風。這也是漢代人粗獷、豪放、開朗的民族性格和浪漫氣質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