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種傳承歷史悠久、在諸多酒類中功能性最為明顯的品類,藥酒的種類繁多,既有用于輔助服藥的酒劑,亦有可以直接用于治療或有保健功效的藥酒,而且這往往二者是可以互相通用的,如蜜酒、椒酒、地黃酒、牛膝酒等等,這些品類的藥酒在單獨服用可以達到滋補、保健、治病的功效,也可以用于輔助服用其他丸、散類藥物,可以起到促進藥物的快速吸收、利用藥酒中的藥性加強丸藥的藥性或掩蓋某些藥物的味道。如若使用得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我國漫長悠久的藥酒發展史上,唐代是一個不可繞過的階段。在唐代,隨著釀酒業和醫藥文化的發展,唐代藥酒開始出現了系統化的演變樣態,這其中的一個特點便是出現了專門、普遍應用于入藥、輔藥的酒類。據唐代醫藥文獻資料記載,唐代用于輔助服用丸、散的藥酒往往有以下兩個特性:首先,釀制該藥酒取材簡單易得。其次,制作工藝簡便。一般用于服藥的藥酒種類不多,且制作工藝較單一,往往采用浸漬方法而成,不須專門人員,也不必花費很大的功夫。用于治療疾病的藥酒則相對比較復雜,無論是制作上還是原料的來源上,有些甚至需要很長時間才能釀成。
唐代人常用的用于入藥、輔藥的酒類主要有三種:清酒、白酒和無灰酒。清酒在我國歷史上出現的時間很早,《周禮》中提到的“三酒之物”中就有清酒。清酒的釀造在商周時期因為釀造技術的不成熟,因此產量較少,比較珍貴,我國古代的酒主要是糧食釀造,在釀造時會有渣滓產生,而將之澄清后會得到清澈的酒,因此,清酒最初的命名應該與它酒液清澈、透明的特點有關。起初因沒有壓酒設備,酒的過濾很復雜,因而清酒還只是貴族階層能夠享用,隨著魏晉時期“壓酒法”的流行、普及,使它得以走進平民階層,進而被廣泛運用到醫學領域。第二種白酒,并不是我們今天在酒席之間常見的蒸餾酒,但其酒液清澈,濃度也高一點。唐代史料中時有燒酒之名出現,但它并不是蒸餾燒酒,而是加熱后的酒,這樣的酒酒味芳香、味道更純正。最后一種為無灰酒,即不放入石灰的酒。在我國古代最早是用石灰來防止酒酸的,如《全唐文》中所載:“會期日酒酸,良醞署令杜綱添之以灰。”隨著史料的散佚,其操作方法也早已失傳。大體原理是利用石灰來消毒,因為釀酒過程中因人工用手操作會引入大量細菌,易使酒酸敗,而加入它正好可以殺死進入的細菌,并且石灰有堿性,加入正好可以酸堿中和,去除酒酸敗產生的酸,無灰酒便是不經過此道流程的酒。
以酒服藥,以藥入酒,藥祛邪穢,酒撫人心,病自然也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