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酒,是中華文化這一肌體中的血液,它的流動,處處散發著中華文化的芳香。可以說,在中國人生活中,酒占有著絕對重要的位置,所謂無酒不成宴,無酒不成禮,無酒不成歡,無酒不成敬。但是,光有酒就行了么?不是的,因為,酒不重要,酒文化才重要!
酒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社交紐帶,讓我們從中找到樂趣,找到活躍氣氛的理由;但也必須承認,酒也是一個害人精,過度的飲酒和飲酒的方式不對都會對自己的身體健康造成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認為,酒具有協調人際關系的功能。因此,中國從來就有喝酒的禮儀和規矩。
01 從漢字的演化看酒
中國很早就有酒。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酒”字,有文字學家說它是這個樣子的:
這其實不是酒,是酉。酉是盛酒的器具,因此也可以用來指代酒。
而且,跟酒有關系的字,也都以“酉”為部首,比如:釀酒的釀、醉酒的醉、酌酒的酌和酗酒的酗:
此外還有醞釀、酩酊、酬酢。酬酢就是酒宴上相互敬酒,主人敬客人叫酬,客人回敬主人叫酢。還有配,是用不同的酒調出的顏色,以后才引申為配偶、配合、匹配、分配、調配。哈,原本媒婆就是調酒師。
當然,酉為部首的字也不都是酒。比如醍醐灌頂的醍醐,就是從酥酪中提取的奶油。酥和酪都是奶制品。即便馬奶子,也不是果酒或糧食酒。
醋也不是,但與酒有關。實際上,醋的第一種意思是酢,也就是客人回敬主人。第二種意思才是調味品,也叫酸。
古時的作坊,往往釀酒也釀醋。宋代,酒和醋都實行專賣制度,由國家壟斷資源。民營企業要釀酒釀醋、賣酒賣醋,得向官方申請特許經營,還必須購買使用國企生產的酒曲,政府趁機大發橫財。
使用官曲釀酒的酒店,在宋代就叫正店。正店的酒成本高,價錢也高,必須促銷。一是在門口掛出“正店”的招牌,表示本店安全可靠,不賣假酒;二是在招牌旁邊懸掛紅梔子花燈,表示有陪酒女郎。元代甚至在官釀新酒上市時組織歌女游行。
在《清明上河圖》中,掛紅梔子花燈的正店是這個樣子的:
難怪宋代民諺云:欲得官,殺人放火受招安;欲得富,趕著行在賣酒醋。
對此,許慎《說文解字》的解釋是: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惡。
酒量與心情和場合有關。意義在關系。
02 酒與中國人的“關系”
我們知道,人的一生,都要處理三種關系:1、人與物的關系;2、人與人的關系;3、人與自我的關系。
第一種關系,酒無能為力,起作用在后面兩種。一般地說,西方人喝酒,偏重于處理人與自我的關系;中國人喝酒,偏重于處理人與人的關系。如果自斟自飲,那是好(hào)酒。即便如此,也會想象有人同飲: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在這種意識下,人際關系是最重要的。如果不會做人,就很難立足于華人社會。如果不會喝酒,也很難在官場、商界和江湖上混。
03 包房席位安排
其實,由于酒能協調人際關系,中國古代便有法定的酒會,比如鄉飲酒禮。
鄉飲酒禮就是國君定期或不定期地邀請社會賢達一起喝酒,并就國家大事征求意見,相當于酒會形式的政治協商會議。值得注意的有兩點:第一,席位是按照年齡大小來安排的,叫序齒。第二,就是鄉字。
鄉親就是在一起吃飯或者喝酒的人。而且,是平等的。但是現在包房里的席位是這樣的:
簡單地說,就是主人面對房門,主賓坐在右首。上菜倒酒的時候,從主賓開始,然后主人,順時針方向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