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虎西北狼,喝不過江蘇小綿羊”,提起哪里人最能喝,許多酒友第一反應就是東北、江蘇等地的居民。實際上,除了這些地方的居民之外,很少有人知道寧夏人喝酒也非常猛。經常有本地人調侃,在寧夏各地,沒有最能喝,只有更能喝。
寧夏人喜歡喝酒,寧夏本地也盛產美酒。尷尬的是,跟寧夏人的酒量一樣,寧夏本地白酒走出寧地也無人問津。從整體上看,寧夏地處邊塞要地,酒文化沒有四川、云南、山東等地豐富,2020年末常住人口數量也僅有720.27萬人,其本地白酒僅局限于寧夏及周邊地區也能理解。
早期老銀川、沙湖春、大夏貢酒、塞上江南酒等白酒,也曾在寧夏家喻戶曉。然而隨著茅臺、五糧液、牛欄山二鍋頭等外地酒進入寧夏白酒市場,其本地酒的存在感逐漸減弱。發展到現在,除老銀川、沙湖春外,原州宴、震湖春、涼都老窖、古河州這4款白酒,本地人都不一定知道。甚至有一些寧夏白酒居然到了無人識的狀態。
寧夏本地酒發展尷尬,究其原因與寧夏白酒市場包容性較強,寧夏人喝酒講究實惠型有關。雖然寧夏白酒消費規模在35-40億元之間,整體規模較小,但其白酒市場卻呈現出高度分化狀態。
數據顯示,寧夏白酒市場包容性強,因此從2010年開始,源于長期內耗和外來品牌的“入侵”,寧夏地產白酒集體淪陷。其中,高端市場被茅臺、五糧液、劍南春三巨頭“把控”,低端市場則由牛欄山二鍋頭、老村長、寧城老窖等外地酒與老銀川等本地酒爭鋒。中端酒市場本地酒與外地酒廝殺最激烈。
(數據來源:樂酒圈)
換言之,在寧夏,外來酒占據高端市場,地產酒主導中、低端市場。而在外地酒的擠壓之下,寧夏白酒市場區域消費不均衡現象愈發明顯。值得一提的是,寧夏是我國少數民族回族的聚居地之一,而回族禁白酒。因此,寧夏部分地區消費較低。
久而久之,從寧北(石嘴山、銀川)、寧中(吳忠、中衛)、寧南(固原)逐漸形成倒立的“金字塔”結構。其中,寧北市場白酒比重極大,占據自治區近60%以上消費。簡單來說就是,石嘴山、銀川等地的人對白酒的需求量較大。
(圖片來源:樂酒圈)
有趣的是,雖然茅臺等外來酒瘋狂擠壓本地酒市場,但基于寧夏白酒市場獨特的“倒金字塔”結構,名酒店和專賣店等渠道僅在石嘴山、銀川比較發達,其他地方依舊以低端酒為主。這與寧夏人喝酒比起品牌,更注重實惠有關。
寧夏人開朗、豪爽、性子直,對喝酒少有為面子買單。因此,在寧夏10-30元為市場主流價格帶。即便上商務宴請,也有可能選擇20-40元的沙湖春、老銀川、大夏貢。中高檔消費75-160元檔,選擇沙湖春、老銀川、大夏貢和口子窖較多。
值得注意的,按照目前的情況來看,雖然寧夏白酒在中、低端市場仍有較大的競爭力,但其在中高檔市場尚未有出色的表現。地產品牌如果不強大,那就只能被外來品牌侵蝕,時間長了,自主品牌也就消失了。如今寧夏某些白酒本地人都不一定知道,或許就是寧夏白酒的危機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