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臺酒,作為中國白酒傳統釀造工藝的活化石之一,其復雜的醬香工藝給人留下了神秘的印象,其長達一年的生產周期給人傳遞了匠心的力量,其多達千余種香味香氣給人呈現了天香的魅力。
九次蒸煮、八次發酵、七次取酒,整個生產工藝歷時一年,最終形成七個輪次的基酒,像七個音符組成一首幽雅的曲子,可謂“七次精釀”,方為“民族精品”。許多人好奇:一瓶茅臺背后到底有什么秘密?
揭秘之一:赤水河畔
赤水河是國內彌足珍貴的原生態長江支流。赤水三千,只取一瓢飲。水,是茅臺酒不可忽視的重要原料。
端午時節,河水赤紅,恰是茅臺制曲的開端。重陽時日,河水碧綠,恰是茅臺九次蒸煮、八次發酵、七次取酒的起點。
紅纓子高粱,俗稱小紅梁,是赤水河流域特產的一種有機糯高粱。它是茅臺鎮醬香型白酒的關鍵釀酒原料。因不同于其他高粱,粒小、皮厚、堅實、飽滿,紅纓子高粱被形象地稱為“沙”。
茅臺酒所代表的醬香酒,有三個獨特工藝特點,都與紅纓子高粱有關。第一, 茅臺酒兩次投料即指紅纓子高粱,謂之“下沙”。第二, 茅臺酒生產周期歷時一年,七次精釀,只有紅纓子高粱才能歷經九次蒸煮,謂之“回沙”。 第三,茅臺酒是整粒高粱參與發酵,約20%破碎率,非常獨特,謂之“坤沙”(整粒之意)。
除了赤水河水、紅纓子高粱,小麥也是茅臺酒不可或缺的原料。小麥用于端午制曲,這是茅臺釀造工藝的第一個重要環節。
揭秘之二:端午制曲
端午是一年中氣溫最高的時節,有著制曲最需要的高溫。制曲車間里的溫度經常高達60攝氏度左右,高溫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長,這些微生物混入曲塊中分泌出大量的酶,可以加速淀粉等轉化為糖分。
曲是酒之骨,制曲是以小麥為原料,產出大曲。茅臺至今還在堅持傳統的人工制曲,用女性的雙足踩出中間高、四邊低、松緊適宜的“龜背型”大曲,這種形狀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長和后期發酵。發酵后的曲要拆曲,拆后的曲還需要六個月存曲。
最后曲磨粉裝袋就進入制酒生產,曲藥與微生物一起裹著高粱,開始神奇的發酵過程,但也得等到重陽下沙才開始。
揭秘三:重陽下沙
茅臺酒采取獨特的兩種發酵結合的方式。
核心是堆積發酵,屬有氧發酵,招攬空氣中的微生物進行開放式發酵,其主要香味物質就是這個過程中產生的。所以茅臺酒的釀造車間里,常常有小山丘一樣的堆子,實際上是赤水河谷看不見的微生物小精靈在施展魔法。其次才是入池發酵,屬于無氧發酵,一般釀酒師伸手感受堆子的溫度到了,就從堆子返入石頭砌成的發酵池。
正因為微生物的神奇和生態環境的依賴,茅臺酒方能不可復制。陰陽發酵,這是茅臺酒醬香工藝的獨門秘籍。
茅臺酒整個釀造周期歷經春、夏、秋、冬一年之久,一年里只有最初的兩次投料,分別是下沙工藝、糙沙工藝。
茅臺酒九次蒸煮,一粒高粱經歷了漫長的涅磐重生。所釀成的七次基酒,還需要三年以上貯存,最后復歸于一,勾兌成一瓶茅臺酒。
揭秘之四:精心勾兌
茅臺酒每個輪次產生一次基酒,一年七個輪次基酒,每一輪次風格迥異、度數不同。
每個輪次還根據每次出酒的特性,分為三種典型酒體:醬香、 醇甜、 窖底。然后根據品質進行一等、二等、三等評級。就這樣分輪次、分酒體、分等級,裝在酒壇里貯存3年以上,其間還有盤勾工藝。
依據不同輪次、不同酒齡、不同典型體、不同酒度可以形成100種基酒組合。最后由茅臺首席勾兌師坐鎮,經過復雜的勾兌工藝,勾調出具備“幽雅細膩”風格的茅臺酒。
不添加其他香味香氣物質,卻有著“國色天香”的美譽,就源于茅臺酒神奇的勾兌藝術:以酒勾酒。如此匠心繁復,茅臺酒方有1000種香味香氣物質,始譽為國色天香。茅臺人常說:咱倆勾兌一下,就是喝兩杯,交流感情的意思。
除了茅臺酒,傳統工藝的醬香酒也具“醬香美學”。既滿室生香,又香而不艷;既幽雅如蘭,又細膩如玉;既故事豐滿,又歲月醇厚;既醉隨月移,又醒隨日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