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作為承載中國歷史的文化符號,訴說著一個民族的圖騰情結,演繹著一個東方大國的生活方式,也寄托著中國人的精神理想。一杯白酒,滿滿7種文化,展現7種精彩。喝下去的是美食的精華,漲起來的是永恒的情懷。
種植文化
醬酒誘人的芳香, 從一粒粒紅彤彤的高粱與金燦燦的小麥在西南大地翩翩起舞間開始醞釀。
它們伴隨著這塊土地從蠻荒到文明, 成就了一條永遠流淌的生命長河!
《本草綱目》有“蜀黍北地種之,以備糧缺,余及牛馬,蓋栽培已有四千九百年”的記載,一般認為,古稱“蜀黍”的高粱起源于非洲,騰飛于中華,是中國最早栽培的谷類作物之一,最少已有5000年以上的歷史。
高粱口感偏澀,質感粗糙,非遇大災缺糧,人們一般難以將其當做主食食用,但其產量高、易儲存,在家禽馴養的過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至今仍是北方農民飼養家禽的主要飼料之一。
小麥的種植范圍與中華民族的開疆拓土同步延展,經歷了一個自西向東,由北到南的發展歷程,小麥最早的考古遺跡出現在西北,商周時期,小麥開始在黃河中下游地區大面積種植,到了漢代,又大面積向南進行了推廣,至盛唐時期,小麥在江南華南等地成為了餐桌上的貴賓。可以說,小麥在中國的種植發展史,就是華夏民族成長壯大的歷史。
漢政權進入之前,川滇黔地區統稱西南夷,據《史記·西南夷列傳》記載,在漢族政權進入前,“西南夷君長以什數,夜郎最大……此皆耕田,有邑聚”,由此可見,西南夷部分地區的農業已經有了初步的開發。
隨著漢族政權的逐步進入,漢族移民逐漸與西南夷各少數民族和諧共生,先進的農耕文化與先進的生產工具在這片深山之中得到廣泛的發展,高粱與小麥開始在西南地區得以生衍,與農耕文化密切的水源政治格局開始出現,歷史上著名的水西政權的以水為根,以農為魂,成就了一個偉大的少數民族政權。
高粱與小麥的生長特性注定了其在貴州的深度繁育,從海拔300米的東北部到海拔2000多米的西北部都出現了大面積的種植,種植歷史延續至今,即便人們以大米為主食,但在農業生產中依然普遍有“大季大米、小季小麥”兩季種植模式。
貴州這片美麗的多彩之地,以深邃的內涵與博大的胸懷接納了高粱與小麥的繁育,紅色高粱與黃色的小麥更以巧妙的方式回饋了這片美麗的深山。幾千的歷史洪流之中,它們融于山與水之間,不經意間流淌出一股涓涓細流,沿著赤水河谷一路向前,沿途散播著醇香與甘甜!
儲存文化
歲月流淌中,赤水河從遠古走向了未來;
時光飛逝中,留下的往往只有時代的背影和美酒的芳香;
于是乎,人們留下了深入淺出的諺語——“酒是陳的香”!
醬香型白酒更是將儲存的作用發揮到了淋漓盡致,經過一年生產周期生產出來的醬香型白酒并不是立即裝瓶售賣,而是要在專業的存儲環境中,存放三年以上,通過時間的沉淀,揮發不利因子,產生有利因素,再行進行勾調。
醬香型白酒的陳釀必須要在陶壇中才能實現,因為陶壇的透氣性好,空氣中的氧氣能進入壇內,與酒產生微氧循環,加速酒的酯化、氧化、還原反應的速度,有效排除醛類、硫化物等物質,辛辣味減少,增加酒的芳香,陳釀過程總甲醇等有害物質被有效揮發,酒體變得醇和,空氣與酒通過陶壇融合,產生陳年老香。
經過三年以上的陳釀過程后,醬香型白酒才能進入溝調過程,醬酒的勾調必須堅持“酒勾酒”的原則,即用存放時間更久的老酒來進行勾調,勾調過程不能添加其他任何附加物質,醬香型白酒的獨特香味均是通過陳釀過程產生。
以茅臺酒為例,醬香型白酒的良心廠家都是用優質高粱和小麥,純糧釀造。茅臺鎮周邊的紅纓高粱雖然產量低,但質量比其他產區的高粱好很多,非常有利于醬香型白酒的釀造。適宜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生態環境孕育出優質的農作物,是大自然最好的饋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