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到今,酒與詩猶如孿生兄弟,雙方的發展同淵同源。酒是詩人靈感的源泉,創作的催化劑,而酒文化則是詩詞中的一種意象、符號、題材,是詩詞文化的精神體現。
在《華陽國志》中收有《蠶叢國詩四章》,其中一首寫到:“川崖惟平,其稼多黍。旨酒嘉谷,可以養父。野惟阜丘,彼稷多有,嘉谷旨酒,可以養母。”這是一首古老的巴蜀俗謠,為四言詩,創作時期大概與《詩經》相先后。由此可見,遠在巴蜀時期以酒為載體的詩詞文化現象就已經出現。
漢代,著名的辭賦家司馬相如為瀘州老窖留下了“蜀南有醪兮,香溢四宇,促我幽思夕,落筆成賦”的佳句。在唐代,川酒在詩中成為一種不可或缺的題材。詩仙李白離開四川后,留下了稱頌川酒的名句:“遙看漢水鴨頭綠,有似葡萄新潑醋”;而這些詩詞也正因為川酒的特韻味而獲得了豐富的內涵,贏來了一次次文學藝術的創造。
川酒與詩、川酒與詩人接下了不解之緣,一篇篇贊頌巴蜀美酒的佳言絕句,形成了特有的川酒文化。詩人們將自己的思想行為、生活情感、政治抱負融入了酒的文化當中,飲酒也由一種日常生活習慣變為了一種具有多層意蘊的復合意象,酒文化由一種單一的文化形式發展成為具備情感功能、表意功能、指代功能的文化符號。它所積累的情感與深層的文化心理,成為了一種為創造者和接受者共同認同的并應用的承載豐富的象征主義文化載體。川酒蘊涵的此種深厚的人文精神,是川酒得以發展、興盛的文化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