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要命的等級
按正常人的思路,從大獎章到口頭表彰,應該是按一等獎到六等獎排序。
主辦方偏不。大獎章、榮譽勛章、金獎合稱一等獎,銀獎二等獎,銅獎三等獎。
所以造成了這個非常離奇的結果——茅臺的“銀獎”還真是二等獎,雖然它實際上是個四等獎。
2、混亂的獎牌材質
按照字面意思來理解,金質獎章是金的,銀質獎章是銀的,銅質獎章是銅的。
大獎章和榮譽勛章應該用金或者更珍貴的材質.除了銀獎真的是“銀”獎,其他獎牌全是銅的。
這是為了啥?為什么只對銀獎區別對待?
結果就是獲獎的企業都不愿意了,銅獎牌拿回去多難看,要求主辦方提供鍍金服務。因為提要求的人太多,主辦方干脆把大獎章、榮譽獎章、金獎、銀獎全鍍金了(自費,得補差價),這就是為什么茅臺的銀獎是金牌,它還真是個“金”牌……
3、無處安放的丙級前三個獎項統稱一等獎已經夠讓人頭禿了,偏偏中文文獻用“甲乙丙”級標記獎項時還出了問題:(甲)大獎章.(乙)榮譽獎.(丁)金獎.(戊)銀獎.(己)銅獎.(丙)口頭表彰獎.你沒看錯,“丙級”被空出來,給了六等獎!這意味著,如果有商家收到了口頭表彰,完全可以堂而皇之地稱自己為三等獎(丙級)
只不過一般商家沒有茅臺臉皮那么厚而已……
4、銀獎的含金量有多少?
茅臺一直用“怒擲酒瓶振國威”的故事炒作: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中國代表佯裝失手摔壞了一瓶茅臺,頓時酒香四溢,評委們一下子被吸引住了,于是向茅臺酒補發了金獎。說得好像外國人很瞧不起中國制造,逼得茅臺出奇招一樣,事實真的如此嗎?
在那屆世博會上,僅中國酒類產品就有5個品牌獲得了最高獎項大獎章:
直隸(官廳) 高粱酒
河南(官廳)高粱酒
山西(官廳)高粱汾酒
廣東(官廳)果酒
山東張裕釀酒公司各種酒
5、有多少老字號在往自己臉上貼金?
在民國時期,世博會是世界第一盛會,遠在奧運會之上。所以中國人嘗試舉辦自己的博覽會時,也采取了世博會的獎項設置。
其中金牌1218個,比前三等加起來都多,銀牌則多達3000余個,可見這金銀牌的含金量相當值得商榷。隨著奧運會的影響力越來越大,“金銀銅牌”漸漸成為主流。于是金獎、銀獎得主大占便宜,實打實的一等獎“奏獎”、二等獎“榮譽獎”、三等獎“優等獎”得主卻抱著看起來十分野雞的獎項名稱哭暈在廁所。真·一等獎得主反復強調奏獎是一等獎:金獎得主對“金獎”到底是什么東西閉口不言:很多老字號會吹自己在民國時期的全國/世界博覽會上拿了金牌,消費者信以為真。殊不知此時期的金牌不一定是第一名,很可能是鼓勵獎。
而且這也不算虛假宣傳,只能說是歷史遺留問題,還是希望大家都擦亮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