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青海絲路花兒藝術節暨河湟文化藝術節之第四屆青稞酒文化節閉幕式,在互助縣彩虹部落土族故土園舉行,為期5天的青稞酒文化節圓滿落幕。
本屆青稞酒文化節不僅展現了河湟文化、花兒藝術、黃河民歌、青稞酒文化,更是助力青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
傳承河湟文化,匠人匠心顯非遺之美
九曲黃河,奔騰向前,以百折不撓的磅礴氣勢塑造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華民族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可見河湟文化的重要性,而河湟文化的主體就在青海。
青海省東部地區河湟谷地自古以來物產豐富,多個民族在這里交融共生,形成了燦爛的河湟文化,孕育了土族盤繡、河湟花兒、河湟皮影……而這些優秀的傳統藝術文化,都已被列入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土族盤繡
千年歷史的土族盤繡,有紅、黃、綠、藍、桂紅、紫、白七色繡線,鮮艷奪目。針針見功底,線線出效果,一針一線之間都是傳承人用心之作,也是文化與藝術的完美交融。
河湟皮影
一塊白布,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后面,一邊操縱影人,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講述故事,河湟皮影戲劇目豐富,但無抄錄的劇本,師徒口耳相傳,這便是傳承的魅力。
河湟花兒
青海是花兒的故鄉,河湟花兒是西北花兒的精髓。 花兒是青海各族人民“心上的話”,每一首每一句都表達著青海人民的真情實感,是傳承著生活文化的口頭文藝。
“傳道,謂修己治人之道;授業,謂古文六藝之業;解惑,謂解此二者之惑。”
傳承,不僅是技法的傳遞,也是品德的授受。匠人們將非遺技藝傳承至今,時光流轉,精進不休。
傳承是一種情懷、一種執著、更是一份堅守。
傳承600年古法釀酒,歲月沉淀顯匠心之路
始于1373年,天佑德至今已傳承600余年。600多年前,當天佑德這塊牌匾掛在釀酒作坊門頭上的時候,它的精神內核便固定了下來——只有保持善良純德,才能得到上天的護佑。
一粒青稞轉化成一滴青稞酒需要“清蒸清燒四次清”工藝的加持,600年堅守初心,600年匠心傳承,都代表著天佑德匠人們的一片赤心。
2021年6月,天佑德釀酒工藝“清蒸清燒四次清”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堅持原料清蒸、輔料清蒸、清糟發酵、清蒸流酒,并用花崗巖窖池發酵。
關于“清蒸清燒四次清”的“清”字可是大有講究!首先,必須遵循清香型白酒的工藝標準,“清”字當頭;其次,四楂蒸餾酒必須清掉原料中的淀粉,清蒸流酒,保證酒體“清”。最后,需要清理干凈窖池,天佑德獨創的“花崗巖”窖池經久耐用,易于清洗,也符合這個“清”。
釀酒更是一種“工匠精神”,匠在工藝,更在內心!
堅定、踏實、執著、專注,擇一事終一生。釀酒這件事,看似很單調,卻要不停的重復,幾天、幾月、幾年,幾十年……在釀酒車間,一干就是一輩子。天佑德匠人們用實際行動踐行著"做老實人,釀良心酒"的信念與諾言。
非物質文化遺產背后離不開這些匠人們的堅守,是他們的堅持,才使中國傳統文化發揚光大,既保留了民族的特色,又給后代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非遺不僅是一個民族生生不息的根脈,更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的精髓。
傳承不是一代人的事情,而是一代又一代,持之以恒地走到今天。時代變遷,那些被歷史長河反復打磨過的,才是真正立得住、傳得下、守得牢的傳承。